9 章 (第2/4頁)
雜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長遠來看,生產力是一定會也一定要發展進步的,這必然會帶來效率的提高和勞動力的過剩(如自動化,智能化)。這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跟姓資姓社無關。
基於經典的三大產業分類,主流的,通常的解決辦法是勞動力的分流與轉移,尤其是向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轉移。美國不就老是吹牛嘛,一百萬人種田,養活剩下來幾億人唱,跳,rap,籃球。但是,這條路也越來越難走。
其一,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自動化,智能化的發展(這是第一和第二次產業革命時還達不到的),使得服務業的勞動力都被擠壓出來了,比如,無人機,無人車的推廣,未來搞不好就會擠掉快遞小哥的飯碗。啥?你說勞動力轉移到設計,製造,操作,維護無人機,無人車?可惜,新創造的崗位未必與擠掉的就業機會等量代換,科技的發展往往是以需要少量勞動力的高端取代耗費更多勞動力的低端,興許,人家擠掉1000個快遞小哥的同時,只提供100個新的運維崗位呢?剩下的900個怎麼辦?怪他們不努力?
其二,第三產業的畸形旺盛會反過來擠壓第一,第二產業,可能導致脫實向虛(這點不需要展開講,大家都懂)。
所以,傳統的「轉移法」越來越面臨「耐藥性」。管你凱恩斯主義也好,羅斯福新政也好,MAGA也好,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經濟增速放緩,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生活消費)還不夠旺是客觀事實。
總之,真要論具體制度,有賴於專業人士的探索!
(二)如果能在上述第(一)點所鋪墊的道路上穩步發展和積累到更遙遠的未來,那我就暢想(狂想)「實人類社會,虛人際關係」
1。在勞動和生產層面,實打實的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