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牧斯: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在即,對諾獎,中國人總是交集複雜的情緒,這種情緒不僅隱含在中國的作家中,還包含在中國的讀者中。記者看過一些以前討論諾獎的文章,覺得裏面最多的情緒是中國作家“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不屑一顧”及部分的無奈。這種“不屑一顧”,也許受到了所謂“清醒者”“作家的工作就是寫作,天天想着獲獎的作家是永遠不是好作家”帶勸喻性的先入爲主佔有道德高度的話的刺激。我們知道,就諾獎而言,這句話並無多少文學成份,但中國,它居然“鎮”住了很多人,這是爲什麼?至現在,很多中國作家談諾獎“色”變。可是記者作了一個小小調查,發現在中國的普通讀者中,諾獎其實是個關注率很高的獎項,並且他們在選擇閱讀時,諾獎還是個很大的判別標準呢。
殘雪:我從來沒獲過什麼獎,影響不也大得很嘛!我也關心諾獎的新聞,那只是爲了娛樂而已。至於獲獎作家的作品,看得很少。就看過的少量而言,似乎都是通俗的作品吧。我不寫那類東西,我有我的追求,所以也難有得這類獎的希望。我倒是盼望國內設一個“新實驗”文學獎,扶植我的這種品種,那將是功德無量的事。爲什麼賺了錢的那些人大都只能做暴發戶?中國的諾貝爾什麼時候纔會出現?
牧斯:你說你看過的部分諾貝爾獲獎作家的作品是通俗的,這話會使很多人感到驚訝與意外。我知道,你理解的通俗與很多人理解的通俗是不一樣的。我想的問的是,你爲什麼有這種理解?大家都很想知道你的理由。或者請你說說,你認爲的文學是什麼樣的?
殘雪:在我的印象裏,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文學水平並不高。他們基本上都是那種現實主義的觀念。即使他們有時評出了好作家,那也是因爲該作家在讀者中的呼聲很高。而他們,仍然用現實主義的框框來解釋有創新精神的作家。這種情況同中國國內也有某種相似,文學無國界嘛,不論在哪裏,傳統保守往往佔上風。我只要在這裏舉出一些近年獲獎作家的獲獎理由,就可以看出問題:
庫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等待野蠻人》、《昏暗的國度》、《來自國家的心臟》、《恥辱》、《鋼鐵時代》等。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衆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非劫數》、《慘敗》、《爲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祈禱》等。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表彰他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強大的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畫以及他獨特的自傳體文學風格。”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1990年被英國女王授封爲騎士。主要作品有小說《神祕的按摩師》、《米格爾大街》、《河彎》、《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祕的新來者》等。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爲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爲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澤·薩拉馬戈(1922~)葡萄牙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里斯本圍困史》、《失明症漫記》、《修道院紀事》等。199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他那極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覆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