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說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華》、《飼育》;長篇小說《個人的體檢》、《洪水湧上我的靈魂》、《傾聽雨樹的女人們》;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等。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通過詩意的想象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繪現代的芸芸衆生相,給人們帶來了衝擊。”
託尼·莫里森(女)(1931~)美國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寶貝兒》、《爵士樂》等。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其作品想象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實生活的重要方面。”
這些獲獎理由全是一些老生常談,毫無新意。歷史啊(外部的),現實啊(表層的),說到底就是現實主義那一套。現實主義曾是文學中的最大派系,但誰都知道他已經輝煌不再,而諾貝爾評委還將其理論當作天經地義,實在太落伍了。他們對於作家精神深處發生的創新毫不關注,實在是違背了諾貝爾先生的初衷。
爲什麼作家只能“描繪”表層外部世界?所謂“社會”,“政治”,“歷史”,真的就是一切嗎?人的精神世界,那種最具有普世意義的,又最爲獨立的理性與幻想的世界難道不存在嗎?諾貝爾評委對於作家的解釋往往很幼稚,評選出來的也未必都是好作家。我已經好多年不看獲獎作家的書了。我有我的閱讀標準。守舊和日益浮躁、淺薄是世界性的問題。
牧斯:排除其他因素,就作家作品與藝術貢獻而言,在將來的歲月,中國哪幾位作家最有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如果有,請談這幾位的特點,如果沒有,請談原因)
殘雪:由於有了前面那些看法爲前提,這個問題就沒有意義了。實際上,除了少數走火入魔的人之外,中國作家裏頭也沒幾個人真的關心這種事,即使關心也是爲了娛樂一下。國內倒是有很多人喜歡瞎起鬨。這又是民族劣根性的表現吧。中國人最喜歡“看險”。所謂“看險”,就是洪水來的時候,自己站在高高的幹岸上,看別人落水,以此取樂。反正自己又沒有份,也不用去爭這個獎,就把目光盯在作家身上:怎麼樣,你們拿不到吧,看看你們多麼無能!你們永世也莫想!你們就是不如外國人!這就是一部分作爲土壤的民衆的形象。從這樣的土壤裏也產生了很多這一類的作家。這種惡性循環還得世世代代進行下去。所謂帶情緒的議論就是帶的這種“看險”的情緒,這是最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