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殘雪
(一)意義
在文學史上,西方經典文學中那種決絕、酷烈、緊攥不放,橫下一條心進行到底的自審模式,在《神曲》、莎士比亞悲劇、《浮士德》,卡夫卡、卡爾維諾和博爾赫斯等人的作品中曾達到極致,扣人心絃,改變了許許多多的讀者的人生觀。然而今天在中國,就在我們當中,一位文學的奇才再一次用自身的獨一無二的體驗刷新了西方經典文本的自審模式,爲世界的純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張小波這篇6萬字的中篇,以罕見的黑暗的衝動,底氣十足、出人意料的濃密的想象力,不可思議的、近似本能的潛在推理,在文學核心的地基上,營造了一座奇詭的,東方風味的建築物。作爲他的同道,我深深地懂得這種稀有的才華是多麼的寶貴,並以能用此文來解讀他的作品而感到自豪。
《法院》是什麼呢?他是爲救贖而從潛意識開始的自由之旅;是以“事實”(真理的代稱)爲目標不斷突進,而將暗無天日的潰敗直接當作唯一的精神生活,並從中誕生自由體驗的奇特文本;是以畫地爲牢,自我監禁的方式來起飛,越過鴻溝,達到精神彼岸的成功嘗試;也是於虛無中用意念發光的特異功能的精彩展示。他,是由世紀末的渾沌和黑暗催生的,紮根於人性深處的陰柔之花——其養料來自西方,卻呈現着東方的神韻。他也是一種特殊的心靈召喚,以我們久違了的神祕、陌生,誘惑而又似曾耳熟的聲音,將我們讀者帶入“生理寫作”的充滿魅力的幻境,去領略爲救贖而進行創造的風景,那來自源頭的生命風景。
在西方,卡夫卡曾以一篇《審判》對現代人的生存處境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描繪,其深不可測的筆力,其水晶般的透明度,令後來的多少文學家黯然失色。但張小波的《法庭》,事實上已完全當之無愧地成爲了《審判》的姊妹篇。這篇作品不但具有前者的種種長處,而且在一個最根本,最關鍵的方面發展了卡夫卡的文學,超出了《審判》所達到的深度,將我們現代讀者對於自身,對於祖先遺產的思考和冥想帶入了一個新的維度。也許是虔誠地接受了西方文學的洗禮之後,作爲東方古國的作家的優勢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張小波的《法庭》在對於人性的反省方面,將《審判》中的那種嚴厲的、全盤否定的感知方式進一步拓展,使之演化成了更爲深邃的體認,更爲驚險的整合,更具自我意識的,與陳腐現實反其道而行之的突進。人的幻想在這種感知方式中得到了大解放,決堤的洪水朝着冥冥之中的目標滾滾而去。一個幻象接一個幻象,既肆無忌憚,又像是天意安排,類似於音樂對於最高真實的表達。而這一點,大概屬於這位東方作家的專利權。我將其稱之爲新“天人合一”,以區分於古老的扼殺精神的“天人合一”人生觀。確實,在這樣的傑作中,你會感到東方人那種無與倫比的忍耐力,以及通過冥想將苦難和劇痛直接變爲精神遊戲的巫術般的本能。只有在遍地巫風的國度裏誕生的藝術家纔會具有這種本能,千年的壓抑與千年的祖先記憶在世紀的文化大碰撞中產生了質變。在先輩藝術家卡夫卡徹底否定的終點,張小波開始了他的穿透死亡之旅,從虛無的、類似於“死”的生活中產生意義,並將這意義當作最高的人生真諦,也就是——在徹底的否定的氛圍中通過對於虛無的冥想來重新發明僅僅屬於自己的精神生活。
除了以上的成就之外,作家還有另一個最大的成就,這就是在帶領讀者進入幻境的同時,使先輩的文學遺產在文本中得以生動的再現,使那些偉大的作家在人類共同的冥界得以重逢。於是歷史的脈絡在這個故事中又一次顯現。敏感的讀者會由此通道進入那條祕密的河流,將唯一屬於我們人類的崇高的風景盡情地領略,使身心得到淨化。作家對於先輩精神的領悟是極爲獨特的,那不是被動的“領悟”,而是直接加入演出,以自身充沛的創造力將那個存在了千萬年的古老主題進行從未有過的開拓和演繹。
精神是有遺傳性的,作家也不例外。但是這種遺傳十分古怪,如果一個人意識(自覺或不太自覺地)不到那種基因,他就得不到那種遺傳。張小波是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作家,他對於自我的挖掘是很深的。因爲這種業已形成的習慣,他在下意識的黑暗領域裏實際上每天都在與大師對話,這種天賦使得他一開口就能說出真正的寓言,並且是僅僅屬於他個人的寓言。正如那些大師的文本一樣,精神飢渴的讀者也可以從《法庭》這樣的文本中找到自己急需的東西,並順着他的冥想思路去領略那些同質的創造,從整體上去把握人性結構的輪廓。但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讀者本人也得開掘自身隱藏着的可能性,用反覆閱讀文本的操練來促使自我意識的產生。《法庭》正是適合於讀者進行這種操練的最優秀的文本。
(二)自由之旅
有一位爲病人治療痔瘡的名醫,於某一天被一名女患者所敲詐,之後又被逮捕,被拘留,從此開始了與法庭打交道的惡夢般的生活,而最後又被莫名其妙地釋放了。這是故事的梗概。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有極小一部分作家,他們不使用大衆所習慣了的語言,他們也不講述人人都聽得懂的、表層生活的世俗故事,他們另有所圖。張小波便是這類作家中的一員。一開始閱讀我就爲這篇作品那奇特的語感所吸引,我想,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會不會在講述的過程中因爲底氣不足而“露餡”呢?通過反覆的閱讀,從模糊到漸漸明晰,一個發光的結構終於在腦海裏顯現出來。現在回憶起來,這個故事是如此的完美,切入的層次是如此的深,直抵人性的核心,而語言的運用又是如此流暢,充滿了活力,無懈可擊,絲毫不亞於那些經典的閱讀給我帶來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