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b>五、精神事件的形成機制</b>
這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由於在世界文學史上沒有精神事件的先例,論述是很困難的。我個人認爲,只有但丁的《神曲》真正描述了精神事件內部的抗爭過程(雖然形式上受到《聖經》的影響)。博爾赫斯、卡夫卡和歌德還不完全是精神本體的呈現。好在佛教修煉中有精神抗爭的呈現,只是叫法不一樣而已,我這裏藉此論述。
首先要說明的是,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關於生命如何擺脫在世煩惱而達到超然境界的修煉科學。超然境界——無愛、無恨、無過去未來的絕對存在,精神的絕對自由。現在的叫法應該叫“生命科學”或“生命本體論”吧。而且,佛教的生命修煉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佛教理論和實踐還包括了對物質、運動、宇宙、時間的認識,包括哲學。搞哲學的人往往說佛教是客觀唯心主義,佛教卻認爲佛教包涵了哲學。現代人認爲佛教是迷信,那完全是無知。去從事燒香拜佛之類的活動,那更是無知。
但由於佛教從不對外招生(我國77年高考招收過一批),而是以無比繁多的形式來啓迪世人,讓世人自己去悟徹而覺悟入佛門修行。由於佛教玄妙的傳授方法(如,拈花微笑),後來人們把佛教宗教化了,世存的佛教多是一種形式。最初修煉的人學習除去世俗的煩惱。具體做法是洗滌七情:喜、怒、哀、樂、悲、思、恐,和六慾:眼、耳、鼻、舌、身、意,達到不悲不喜,不讓世俗的一切物像搖撼你的心志。在第二步的修煉中,修煉者在入定之後內視自己的身體,叫觀。觀的過程首先要滅念,或用一念替萬念。這個過程的深入之中,修煉者就會在萬念俱寂之中看到和聽到腦子裏發出的各種妖魔鬼怪的聲音:廝殺聲、怒吼聲、慘叫聲,等等。也會看到腦子裏(大腦前葉處)會產生各種圖像。如果修煉者一動念走神分心,跟着追逐去看去聽這些圖像和聲音,就叫“着相”或入“魔障”。修煉者就會半途而廢,出現精神問題,現代話說就是精神墜落,落入魔掌。“落入魔掌”這句話就是這樣來的。不過,入定時聽到和看到的並不全部是妖魔鬼怪,也有美景美女、榮華富貴之境,修煉者也不能“着相”。那也是一種引誘,如《西遊記》裏所寫的一樣。甚至有位高僧告訴我說,你不要認爲《西遊記》裏面的妖魔鬼怪都是假的喲。看來,唐僧取經經歷的八十一難並不是在世俗世界的磨難,而是精神世界的磨難,即“鬥法”。這就是一個精神事件。這個入定的修煉方法不只是佛教纔有,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歷代都有學者認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十六章)這句話說的就是入定時所觀。在《莊子內篇》大宗師第六中甚至談到了入定時的呼吸:“真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後來的瑜珈理論中也宣稱“改變你的呼吸就是改變你的命運”等。
但是,修煉者在入定時消除了一道道的“魔障”之後,精神層次就會有所提高,躍入更高的精神存在。然而,在更高的精神存在中,也還會有更高的“魔障”出現,困擾修煉者追求精神的自由,修煉者還得用更高的方法來滅除“魔障”,如此反覆無休止的精神鬥爭將一直持續下去,一直到修煉者達到至高無上的精神澄明的存在和絕對自由。
這個絕對的精神追求過程,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被殘雪用文學的方法描述了出來。這就是殘雪小說意義的生成機制。不瞭解這個生成機制批評者,實際上是知識面的狹窄和學術的無知。在世界文學史上,就我個人的閱讀所及也只是在但丁的《神曲》中描述過,以及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有部分的描述。在卡夫卡的作品和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中有相似的描述(不過,更像是世俗精神存在的雙重性)。博爾赫斯其實只是採用了一種夢幻的寫作手法而已,不能算作絕對的精神存在的追求。
一個佛教修煉者在有師傅的指導下是不會落入魔掌的。師傅也會暗示你,出現什麼情況你應該怎樣處置。師傅不會說明,往往是給你講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讓你去悟。這些莫名其妙的故事被後來者編輯成《禪宗燈錄》,以示後生。這個師傅實際上是一個精神啓迪者,他講的故事就像殘雪的小說。他的啓迪過程在殘雪小說中普遍存在。比如,在殘雪小說《天空裏的藍光》中,那個莫名其妙的父親說的那些讓人無法捉摸的話:“不要亂走,要死死在屋頭,死在外頭沒得人收屍”等等。這個精神啓迪過程實際上就是本我的精神鬥爭。但在錢雪小說中,這個啓迪者不一定是一個人,有時候是多個人,有時候是一隻蚊子和人的合謀,比如《蚊子和山歌》。殘雪小說展示了非理性的精神存在景觀,在這個景觀中我們看到了精神世界的本我鬥爭和本我的精神提升過程,殘雪小說是一種不“及物”的精神愉悅。
(200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