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寧 府
老老爺 他是一個崛起在大山叢中的傳奇人物。像所有人一樣,活着的時候本來是很樸實、很真實的一個人,隨着年代久遠,就在人們口中變成了半人半神的怪物。因爲沒有照片傳下來,所以模樣也成了大問題。有人說他身高八尺,面如赤炭,常常身着盔甲一類的東西。還有人說他身量不高,貌不驚人,別看是那麼大的財主,還是穿草鞋披破衣,衣服上連個釦子也沒有,通常不過是用一根草繩胡亂系一下而已。現在看後一種說法倒頗爲接近真實,起碼是更爲令人信服吧。
寧府在這個人出現之前,總的來說還是寂寂無名的,起碼沒有什麼可以供人茶餘飯後談論。而這個人憑藉過人的能力,如山裏人所獨有的狡獪和勤勞,竟然出人頭地了。可以想見寧家經過了幾代人的積累,到了他這裏纔有了一點財主的模樣。還因爲這兒是一片極其貧瘠的山地,所以一旦出現一個稍稍像樣的家族,就會得到當地人繪聲繪色的描述,把小貓說成了老虎。這就是口耳相傳的結果。
但無論如何,真實的情況是到了他這一代,寧家終於可以稱爲“寧府”了:擁有了一萬多畝山地,還蓋起了一片青堂瓦舍,築了圍子,有了角樓。後來山地又擴展爲兩萬多畝( 也有人說是三萬畝 ),最後到底擁有多少土地已經很難說得清了。這一代的山民整天在地裏苦做,過路的問一句給誰耕種?都說:給寧家老爺哩。
寧家究竟憑什麼獲取了這麼大一片山地,說起來簡直有點神奇。直到他這一代爲止,寧家還沒有出過一個“官人”,上溯幾代都是土裏刨食的人。最早在山中落腳的寧家人可能是逃荒的流民,據說來自山北平原一帶,離海邊不遠。可到底是哪一年哪一世,誰也說不清了。既是海邊上來的,那麼在祖祖輩輩居住大山的人看來就差不多算是“天外之人”了。“他們長了一張吞喫大魚的嘴哩!”山民們說。還說:“龍王過膩了就到海邊村子裏串串門兒,留下個把小崽兒也不稀罕。”意思是說海邊的人都是怪種,比山裏人厲害得多,山裏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總之發了大財的人大半都有異秉,絕非辛苦成就的功業。這樣一說,當牛當馬也就心安理得了,不僅不再嫉恨他們,而且還多了一份敬畏。山裏人願意用各種有趣的故事打扮寧家的人和歷史。
老老爺幾乎成爲寧家發跡之初的全部。好像以前的寧家人都不過是虛虛晃過一下,真正腳踏實地幹過一場的只有這個人了。他集勤儉勇敢仁慈智慧於一身,所以寧家在他手裏變得繁榮昌盛無可匹敵也就不足爲怪了。
當年人們所知道的大山兩邊的鉅富,除了山裏的寧家,還有一個就是平原上的戰家花園了。那時候大多數人還不知道海濱小城裏有另一個富豪:曲府。關於曲府的消息要晚一些,所以當時山裏人談論最起勁的一個話題就是:“到底戰家厲害還是寧家厲害?”所有的故事都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講得曲折迷人。山地人對戰家花園十分陌生,只是朦朦朧朧知道他們是平原的代表和象徵,同樣不得了呢。
說起來,戰家花園是個神奇古老的家族,至少也有八百年的歷史了,族上出過好幾個京官,就像一些人說的:“那可是個官宦人家啊!”儘管如此,讓山裏人認輸是絕不可能的,他們寧可讓這種不可思議的富貴大大地打一些折扣纔好,比如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內重新詮釋一下。
山裏人津津樂道的有這樣幾個故事。
一個是寧家老老爺去平原大城( 其實很可能只是那個海濱小城 )做買賣的事兒。那天老老爺夜裏宿在一個客店裏,經歷了一番有趣的事兒:晚餐時間到了,老爺子抄着衣袖去了伙房,要了一碗蛋花湯。正這時又進來一個衣着時鮮的少爺,不用說就是戰家子弟了。戰家少爺見了山裏老大哥就一臉的不屑,不想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喫飯,可是看了看也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就蔫着臉坐下了。少爺故意逞能,不光要了一碗蛋花湯,還要了魚和雞。白花花的大饅頭冒着香氣端上來了,跑堂的一人三個擺在他們面前。誰知山裏老大哥根本不抬眼看那些大白饅頭,只是哧棱一聲解開了扎腰的草繩,從衣服裏掏出了一個黑麪窩窩嚼起來。他嚼得可真香。戰家少爺心裏發笑,嘴上卻說:“老哥,放着大白饅頭不喫啃那粗食?”山裏老哥說:“我喫不慣那東西,咱出門得有更順口的喫物啊。”這樣說時,戰家少爺鼻子就一蹙一蹙的,後來還是忍不住把頭探過來了。原來他嗅出了一種特別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