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半夜,冉阿讓醒了。
冉阿讓生在布里的一個貧農家裏。他幼年不識字。成人以後,在法維洛勒做修樹枝的工人,他的母親叫讓·馬弟,他的父親叫冉阿讓,或讓來,讓來大致是渾名,也是“阿讓來了”
的簡音。
冉阿讓生來就好用心思,但並不沉鬱,那是富於情感的人的特性。但是他多少有些昏昏沉沉、無足輕重的味兒,至少表面如此。他在很小時就失去父母。他的母親是因爲害乳炎,診治失當死的。他的父親和他一樣律)。,也是個修樹枝的工人,從樹上摔下來死的。冉阿讓只剩一個姐姐,姐姐孀居,有七個子女。把冉阿讓撫養成人的就是這個姐姐。丈夫在世時,她一直負擔着她小弟弟的膳宿。丈夫死了。七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有八歲,最小的一歲。冉阿讓剛到二十五歲,他代行父職,幫助姐姐,報答她當年撫養之恩。那是很自然的事,象一種天職似的,冉阿讓甚至做得有些過火。他的青年時期便是那樣在幹着報酬微薄的辛苦工作中消磨過去的。他家鄉的人從來沒有聽說他有過“女朋友”。他沒有時間去想愛情問題。
他天黑回家,精疲力盡,一言不發,喫他的菜湯。他喫時,他姐姐讓媽媽,時常從他的湯瓢裏把他食物中最好的一些東西,一塊瘦肉,一片肥肉,白菜的心,拿給她的一個孩子喫。他呢,俯在桌上,頭幾乎浸在湯裏,頭髮垂在瓢邊,遮着他的眼睛,只管喫,好象全沒看見,讓人家拿。
在法維洛勒的那條小街上,阿讓茅屋斜對面的地方,住着一個農家婦女,叫瑪麗-克洛德,阿讓家的孩子們,捱餓是常事,他們有時冒他們母親的名,到瑪麗-克洛德那裏去借一勺牛奶,躲在籬笆後面或路角上喝起來,大家拿那奶罐搶來搶去,使那些小女孩子緊張到潑得身上、頸子上都是奶。母親如果知道了這種欺詐行爲,一定會嚴厲懲罰這些小騙子的。冉阿讓氣沖沖,嘴裏嘮叨不絕,瞞着孩子們的母親把牛奶錢照付給瑪麗-克洛德,他們纔沒有捱揍。
在修樹枝的季節裏,他每天可以賺十八個蘇,過後他就替人家當割麥零工、小工、牧牛人、苦工。他做他能做的事。他的姐也作工,但是拖着七個孩子怎麼辦呢?那是一羣苦惱的人,窮苦把他們逐漸圍困起來。有一年冬季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等。,冉阿讓找不到工作。
家裏沒有面包。絕對沒有一點麪包,卻有七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