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後還可以是朋友
蓑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戀愛中的“報復”心理除了帶給彼此傷害之外,別無它用。
韓國有部電影《戀愛不可承受之輕》,講述的是一位小混混英雲在酒店裏認識了陪酒小姐蓮雅,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戀愛,然而,此時英雲已經有了未婚妻,最後迫於家庭和道德的壓力,英雲不得不放棄蓮雅,而選擇了和未婚妻宋昆陽結婚。
導演金海坤着重描繪了蓮雅對英雲的愛,在他面前,她愛得忘乎所以,甚至可以沒有尊嚴。雖然這部電影最主要想傳達“有一種戀愛太輕,經不起時間的檢驗,不要對其給予過高的期望”這個道理,但我在故事的結尾卻看到了另一種東西:最後英雲選擇了宋昆陽時,蓮雅雖然試過忘記他,但是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報復”,把她和英雲的事情告訴了宋昆陽,以至於英雲差點被蓮雅弄死。
當戀愛遭遇婚姻,蓮雅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了報復,而英雲也沒有理智地去面對兩個女人,只是一味地維護倫理和道德。這部電影所傳遞的這種“報復”的理念,也出現在了非常有名的韓劇《祕密花園》中,奧斯卡因爲某些原因忽略了女友尹瑟,他們分手了。幾年之後,當尹瑟留學歸國,面對奧斯卡對她表現出的好感和熱情時,雖然她心裏還愛着他,但她沒有選擇順其自然、順水推舟地和奧斯卡重歸於好,而是選擇了和奧斯卡的哥哥相親來“報復”奧斯卡。雖然最終他們走到了一起,但是這個“報復”的過程是極其漫長的。
“報復”的背後是愛,但也是傷害。這是愛情的累贅,也是佔有慾的極致迸發。它彷彿是一顆原子彈,很多人都相信它能量巨大,使人刻骨銘心,可是卻忘記了它的摧毀性,一旦悲劇形成,便不可彌補。韓國的很多電影都在表達一種“報復”的愛情觀,好像必須要有個“你來我往”的殘忍纔可形成一種衝突的高潮。殊不知,這只是戲劇化的手段而已,他所傳遞的價值觀可以應用在想象中,但於俗世生活無益。如同張愛玲所說:“好的作品,還是在於它是以人生的安慰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的。沒有這底子,飛揚只能是浮沫,許多強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興奮,不能予人以啓示。”愛情中的“報復”心理就是如此,看似受到傷害的一方暫時獲得了心理優勢,憤怒得到了釋放,但實質上,只是在彼此之間玩了一場傷筋動骨的遊戲,大家都停下來,不是因爲恢復了愛,而只是累了而已。
相比較而言,我更認同《搖擺的婚約》所表現的分手後的態度。婚禮前一天,吳巨源選擇了和女朋友王順佳分手,此時,姚晨扮演的王順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失落中,但是她默默地一直在思考、在排解,並沒有選擇和吳巨源大吵大鬧、你死我活。她的這種態度其實代表了大多數普通人對待感情的態度。當戀愛失敗,我們會痛苦,我們會難過得要命,但是我們平靜地療傷,分開了我們依然是親人,依然是朋友,而不是“廝殺”之後的敵人。這種看似“不痛不癢”的方式,相比較歇斯底里的仇恨而言,不是軟弱、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尊重的姿態。
很多人說“分手了我們依然是朋友,是親人”,這是種境界,一般人做不到。而事實上,大多數的中國人都能做到。只不過,有些時候,我們被各種形式化的東西所教唆,覺得只有完成一種祭奠般的儀式,纔算做了個了結。甚至是有些報復並不是出於我們的本心,而是出於虛榮,覺得如果自己不做點什麼,就太軟弱了而已。
我們文明的根底就在於尊重和分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他有了新的選擇和歸宿,我們就收拾好自己,重新開始。相愛時,認真愛,不後悔,不遺憾,在一起,我們永遠走下去;倘若中途有人退出,我們也選擇放棄。若不放棄,誓死挽回,也定不會長久。這不是一種胸懷,說白了,我們不這麼做還能怎樣,你死我活還不如這樣來得聰明!
愛情裏的強勢從來不是勝利,“和平共處”纔是王道。不要給戀愛增加它本不應該有的重量和壓力,“報復”對彼此都是摧殘,是傻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