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森·麥卡勒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九一七年出生在美國佐治亞州哥倫布的卡森·麥卡勒斯是上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才華橫溢、極富創造力的麥卡勒斯年少成名,十九歲就在著名的《小說》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神童》,二十三歲發表的長篇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轟動一時,併成爲文學經典。麥卡勒斯在三十歲之前就已寫出她此生所有重量級作品。她的創作體裁多樣,包括中長篇和短篇小說,劇本、詩歌和隨筆,等等。
出生在南方小鎮的麥卡勒斯從小就表現出與衆不同的自信。她十歲開始學習鋼琴,立志成爲一名鋼琴演奏家,是別人眼中的音樂神童。由於十三歲時的一場風溼病,她中斷了學習。療養期間她意識到自己不具備鋼琴演奏家所需的充沛體力,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正具有音樂天賦。十五歲時父親送給她一部打字機,從此她開始嘗試寫作,模仿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風格寫劇本。麥卡勒斯十七歲離開哥倫布老家,隻身北上,到她心目中的文學藝術之都紐約,一邊打工一邊在茱莉亞學院學習音樂,同時還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夜校學習寫作。最後她決定放棄音樂,專注於寫作,先後師從惠特·伯內特、多蘿西·斯卡伯勒和海倫·蘿絲·赫爾學習寫作技巧,還去紐約大學參加西爾維婭·查特菲爾德·貝茨的創意寫作班。
縱觀麥卡勒斯的寫作,孤獨是她最爲關注的主題。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通過兩個聾啞男子的同性之愛呈現人內心的孤獨。麥卡勒斯認爲孤獨是絕對的,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改變人類最終極的孤獨。而被拒絕和得不到回報的愛則是她關注的另外兩個主題,這也是她自己愛情生活的寫照:不斷地追求,不斷地被拒絕。這兩個主題在《傷心咖啡館之歌》裏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麥卡勒斯的專業音樂知識對她的寫作很有幫助。她經常藉助音樂來表現人物的感情和思想。短篇小說《旅居者》中,麥卡勒斯用了一大段文字對巴赫的前奏曲和賦格曲作了詳盡的描述,用以表現音樂對主人公心境的影響。《澤倫斯基夫人和芬蘭國王》裏的女主人公則是一位大學鋼琴老師和作曲家。在《神童》裏,音樂貫穿了整篇小說,她把一個音樂神童經歷的痛苦、困惑和幻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小說裏提到的李斯特《匈牙利第二狂想曲》和巴赫賦格曲則是麥卡勒斯最喜歡彈奏的曲目。
麥卡勒斯內心敏感,感情豐富外露,想象力極爲豐富。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自編自導短劇,與弟弟妹妹一起表演給家人和親戚看。她從小就有虛構故事的天賦,能繪聲繪色地講述根本不存在的事情。生活在幻想世界裏的麥卡勒斯對生活充滿激情,構成了她錯綜複雜的個人感情生活。與丈夫利夫斯·麥卡勒斯的愛恨情仇;她瘋狂單戀瑞士女遊記作家、攝影師和旅行家安妮瑪瑞·施瓦岑巴赫;麥卡勒斯夫婦與年輕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大衛·戴蒙特之間的三角戀等等。所有這些感情上的糾紛都成爲激發她創作的源泉。在她的一生裏,生活和寫作相互映照,難分彼此。小說《傷心咖啡館之歌》裏,麥卡勒斯藉助主人公悲慘的命運暗示:任何形式的三角戀,尤其涉及到同性戀愛,其結果都會以失敗告終,愛會把付出愛的一方推向孤獨的深淵。而麥卡勒斯夫婦與戴蒙特之間的三角戀情正是發生在麥卡勒斯寫作這部小說的過程中,印證了麥卡勒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在我的小說中發生的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發生在了我的身上——或者終究將會發生。”麥卡勒斯把這部小說的手稿送給了大衛·戴蒙特。
研究麥卡勒斯的學者弗吉尼亞·斯潘塞·卡爾和很多評論家都認爲,綜合各種因素,《傷心咖啡館之歌》是麥卡勒斯最好的一部作品。麥卡勒斯自己聲稱這篇小說的靈感源自她在紐約布魯克林高地一家酒吧見到的一個駝子。小說採用民謠敘事手法,敘事者時而採用陳舊的措詞,時而簡明扼要,優雅從容地講述着一個傳奇故事。小說以音樂般的開篇向讀者描述一個荒涼、被遺棄的小鎮,從一扇窗口露出的一張蒼白而性別不明的臉。然後話鋒一轉,讀者被帶到了小鎮的過去,小說的主角阿梅莉亞小姐,一個長着鬥雞眼,身高逾六英尺的女子登場了。而另一主角利蒙表哥,一個身高不足四英尺的駝子也以一種奇特的方式登場。這是一個誇張、戲劇性很強的故事,主要人物性格怪異矛盾,每個人都有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阿梅莉亞小姐一方面貪婪好鬥,另一方面卻免費爲鄉親治病。身高不到四英尺的駝子利蒙表哥長相猥瑣,卻給咖啡館帶來了一派生機。阿梅莉亞小姐的前夫馬爾文·梅西相貌英俊,但性格殘忍。作爲配角的村民則是一羣膽小冷漠、愛看熱鬧的人。
麥卡勒斯藉助《傷心咖啡館之歌》闡述了自己的愛情觀:“如果一個人非常崇拜你,你會鄙視他,不在乎他——你樂意去崇拜的人恰恰是不注意你的人。” 小說中有一段對愛情本質的探討,體現了麥卡勒斯對愛情的一貫認知:“世界上存在着施愛和被愛這兩種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通常,被愛的一方只是個觸發劑,是對所有儲存着的、長久以來安靜蟄伏在施愛人體內的愛情的觸發。……最稀奇古怪的人也可以成爲愛情的觸發劑。一個老態龍鍾的曾祖父,仍會愛着二十年前某天下午他在奇霍街上見到的陌生姑娘。牧師會愛上墮落的女人。被愛的或許是個奸詐油滑之徒,沾染了各種惡習。……愛情的價值與質量僅僅取決於施愛者本身。”麥卡勒斯在這裏對被拒絕和得不到回報的愛做了進一步的說明:“正因爲如此,我們大多數人更願意去愛別人而不是被人愛。幾乎所有人都想做施愛的人。道理很簡單,人們只在心裏有所感知,很多人都無法忍受自己處於被人愛的狀態。被愛的人害怕和憎恨付出愛的人,理由很充分。因爲施愛的一方永遠想要把他所愛的人剝得精光。” 麥卡勒斯的這篇民謠形式的小說在場景轉換,人物白描,氣氛烘托,象徵性隱喻,關於愛情的毫無理由的神奇與殘酷,以及心靈對之匍匐的不可理喻等方面展現了她大師級的水準。這部小說先後被改編成話劇和電影,改編的話劇在百老匯連續演出了一百二十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