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詩性的婉轉與徘徊 (第2/3頁)
陳忠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和谷不是單純的憶舊,也沒有沉浸在少年苦澀和溫馨的記憶之中,記憶裏的昨天的印痕,與現時正在踏着的村路田野相疊相襯,落在心頭的巨大而又強烈的反差,體驗到的是焦灼和無奈,容不得童年的詩性記憶泛浮。作家和谷面對的是被無序的市場折騰着的果園和菜圃,鮮美的蘋果不僅激發不出詩人慣常的讚美,而是憤怒,憤怒的果園農夫用機械來剷除來顛覆。小叔父的牛也缺失了風光,早已不是少年和谷山坡草地上搖甩尾巴的黃牛了。“它哞地叫了一聲,沒有同類的回應。明年收麥子的時候,還會聽到牛的叫聲嗎?”牛與農民的關係,由過去的幾近至親的相依爲生,正在變成養而爲肉的純商品關係,農民在這個冷酷的轉換過程裏的不可承受之痛。和谷爲着明年能否再聽到烙在心底裏的黃牛悠長的“哞”叫聲,也只能徒嘆“孤獨和無援”。
有幾篇寫人的散文,讀來令人憂傷百結。那位尚未成年的堂妹,在絕望無助裏的平靜,讀來讓我驚心動魄,讓我如此逼真地看到一個冰清玉潔般的精靈,卻透着悽美,縈繞在心間。《風中的小辮》裏的“小辮”,是作家自己在鄉村訂婚六年的未婚妻,那種濃郁的鄉風習俗籠罩下的少男少女的神祕,閉塞心態裏的嬌羞,初萌的愛情裏的純淨,把剛剛過去的那個時代裏最神祕的初戀形態逼真地展示出來,由此可以領略一個時代文明的徵象,解讀一個時代的人的心理結構的標誌性密碼,感知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基本形態和脈象。我頓生感慨,這樣寫人的散文,就體驗到的深刻和真切,就藝術的生動和逼真,給我閱讀的可靠和可信的踏實,以及由此產生的強烈的衝擊,遠遠超出了以各色藝術標誌掩飾着空泛體驗的小說。
這效果得益於作家的思想。我由衷感覺到和谷思想的力度和深沉。他對生活體驗的質量,對生活景象穿透達到的層面,絕然峭拔於常見的某些衣錦還鄉者矯情嬌氣的吟誦,更迥然區別於那些獵奇者故作驚訝的妄議。思想還決定着作家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敏銳性,昔日窯院的落寞,得不到回應着的哞叫着的牛的孤情,被顛覆的果園主人無言的憤怒,風中那根小辮在黃塵裏的無助……和穀神經的敏銳敏感和體驗體察入微之準確,令我感動又欽佩。思想也影響作家的情感傾向和投向,和谷尤爲明顯,他接觸的父老鄉親和同輩男女,已經不是表層的同情,而是一種感同身受的交融,而且自然到幾乎不見一絲隔膜。我看到一個思想家的和谷。
更見出和谷獨特的體驗裏思想力度的作品,當數他寫現代都市生活的一批散文和隨筆。《遠行人獨語》是一顆咀嚼不盡的橄欖。很少能讀到如此深刻而又真實的內心衝突的文章。這是由生活體驗進入生命體驗的精神剖白。整篇文章都激盪着一種複雜情感,一種獨有的感受和獨自的體驗。這情感之波氣象萬千,左衝右突,我卻很難體會酣暢淋漓,在於那一波一波翻湧的筆浪裏,挾裹着“悲烈和壯觀”以及“艱窘蒼涼”。這是很難產生很難自我把握更難得脫俗的敘述。多少人闖蕩南方乃至歐美的現代都市,有成功者也不乏落魄者,其中不少人寫下了各自的感受和體驗,形形色色,或長篇鉅製或點滴筆記,而和谷的這篇三兩千字的短文,卻是無可企及無可掩遮的上乘佳作。我想到杜甫的一首詩。安祿山製造的長安之亂,詩家文人寫下多少感時傷世的詩文,只有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到至深至痛處。顯然不單是藝術形式寫作方法乃至採詞遣字的因素,更關鍵更致命的是思想影響下的獨到而深刻的體驗。
這裏就顯示出差別來。一種深刻深厚的思想,決定着和谷由表象的生活體驗,進入更爲自由的生命體驗的寫作狀態,與那些耍着尿泥而且自鳴得意的小調皮小情調小把戲類的東西,就劃開截然不同的品相了,就顯出某種大家氣象來。我以爲不單純依賴天才,而是思想力量把天賦之才張揚到令我驚羨的藝術創造。
我同時感受到詩性的和谷。
好的散文本身就無異於詩。在和谷的還鄉見聞散文裏,在他抒寫急驟蛻變着的當代都市生活的隨筆雜感裏,我都感受到一種詩性,詩的情懷,詩的情思,詩的張揚和詩的含蓄,差異僅僅在文字敘寫的色調裏。表述對當代城市複雜感受的詩性,呈現爲激烈噴吐的情狀;面對昔日記憶的鄉村,卻是憂惋不盡的拙樸無飾,然而其內核裏瀰漫着的還是詩性。一種區別於任何詩人作家的和谷的詩性,即獨秉的詩性氣質和詩家道德。僅以其記遊類散文看,這種詩的襟懷似乎更爲率性。無論是寫驚濤駭浪裏的黃河的木船,無論是明媚清麗的長安秋色,抑或是在歷史上落下一個大大的驚歎號的鴻門,其精彩的描述,逼真的映景,精確的點染,還有隨心着意的情緒性渲染,就自自然然形成獨有的詩性了。常見的此類散文,最難脫俗的是筆墨纏繞於來去的過程,或是粘滯於過程中的小零碎。和谷的每一篇開筆都是一種氣象,直接入景,一筆一景,氣象萬千。《黃河古渡》起手便是“莽原上豔陽朗照,幽谷裏秋風蕭瑟。山壑溝峁之勢,漸漸趨於葉脈的形狀。臨近葉柄處,顯得峻峭起來,有一種古銅的色調……”這種文字裏蘊涵的氣勢和氣象,真有“撫四海於一瞬”的博大豁朗,又有細微生動爲葉脈的精妙。未見黃河古渡裏的木船,讀者的我已經沉浸到羣山擁擠的壯觀氣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