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等到我真的寫自己要表達的東西的時候,我發現學校除了讓我識字以外,初中以上的語文教育,包括無數的名作分析,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的幫助。真想寫點東西不像上學的時候寫議論文了,還拼命想着要加一點名人小故事或者格言之類去怎麼樣,真正好的文字在說服人的時候根本不需要舉例子玩數據,更不需要名人名言之類。名人有的是胡說或者是正兒八經說但是說錯了的時候。很多人無論寫東西或者辯論什麼的時候,特喜歡把一個七八個世紀前就死了的人說的一些話拿出來想當法律使。
有的人在教訓我的時候喜歡說:孔子說過什麼什麼什麼什麼,孔子是說過,但孔子說過什麼和我要去做什麼或者已經做的什麼有什麼關係嗎?先人也很可憐,引用他們的很多話,很多時候不是因爲尊敬他們,而是湊巧他們和自己想的一樣,利用一下這些話,去反駁或者批評一個和自己想的不一樣的人罷了。
總之學校裏學的那些行文的模式和思維的方式,也就是爲了最終拿張文憑而已。但萬一根深蒂固,就算你是一個博士,也只是比一個普通高中生多考了幾次試而已。或者說,你比作者還明白《飄》是怎麼寫出來的,卻怎麼也寫不出《飄》。我只是希望,每個學生都可以保留自己真實的一面。未必要在很多時候顯露。學校所教授的事情,很多是因爲考慮有太多的人,而對自己來說,自己只有一個。戲結束後人還太入戲,也只能是個戲子。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語文,那時候語文是最重要的學科,其實我們不應該過多地評判小學的語文教學怎麼樣,一來無論它怎麼樣,到初中的時候基本上能夠認識你能見到的大部分的字,已經很不錯;二來我已經忘了當時是怎麼學的。
可是,中國小學的語文教育模式好像一直沿用初中高中,初中的語文教育已經顯得重要性不大了,到了高中,語文就完全是一個陪襯,屬於雖然可有可無但是不能沒有的。語文從教會人認字之後就完全是一個束縛人的想象力的課程。尤其可笑的是對於一些所謂精彩段落的背誦和默寫。
首先的問題是我覺得那些精彩的段落基本上沒有一個是精彩的。
其次,就算它是精彩的也沒有必要非得把它背出來。
關鍵是,如果這當做是記憶力的一種訓練的話倒也罷了,但是這往往被套上各種理由。這樣的背誦其實對於語文或者寫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想無論如何,我上文很多話都比課本中要求背誦的幾乎用800個漢字來形容一棵樹的段落精彩,但縱然那樣的精彩,我作爲作者本人都完全不能背下來。所以可以想象當時的學生要有多麼痛苦。
更加難以理解的是,背誦的內容往往要出現在試卷的閱讀分析裏,並且故意挖空一些地方讓你填詞,當然不能自己發揮,哪怕你想到比原話精彩100倍的語言。不僅是這樣,挖空的詞語一般更是讓人髮指:文中畫線的地方應填詞語是“居然”還是“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