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戒葷戒了好幾次,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二〇〇四年去河南農村蒐集素材,下榻的村子裏有戶農民,以養奶牛爲業。春天下的兩頭小花牛,一公一母,憨態可掬,我每次見到它們就走不動路了。它倆總是拴在樁上,只能喫腳邊的草,遠的夠不着。我從別處扯來草餵它們,餵了兩天就認識我了,如果手裏沒草是別想走近它們的,它們會叫得又賴又嬌。離開村子之前,我最後餵了它們一次,看我走遠,小母牛四隻蹄子一塊兒蹦,一面仰臉直吼。小公牛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眼光傻乎乎的。牛的主人曾經告訴我,小公牛長到一歲,就把它殺了賣肉賣皮子。公牛不產奶,不產犢,養它就圖一堆好肉。我脫口問牛的主人,假如買下一個月大的小公牛,他要價多少,他一愣,然後說三千來塊吧。當然我不會那麼瘋,到北京大街上去放牛去。不過想到小公牛年底要變成一堆肉,我覺得所有的肉都和小公牛有關。那是我第一次戒葷。
到了尼日利亞,我的素食主義堅持了兩個月,實在不得不開戒。尼日利亞沒有豆製品,沒有蘑菇,總之是我“食之以當肉”的東西統統買不到。皈依洋食,我又喫不來起司。每天上午寫作,下午健身,不久就身心兩乾枯。並且來瑞是個肉食動物,我不能順便也把他的葷給戒了,加上我常開家宴,不喫肉而每天大肆烹肉,這都對我的戒葷初衷是莫大嘲諷。於是想通了:“坦誠的惡要比虛假的善好些。在美國時,有時會碰到一羣動物保護者,見到穿“千金裘”的女人,她們弄不好會上去動剪刀。有一次我問她們:“你們穿的皮鞋是誰的皮做的?”我的意思是:貂皮、狐皮是皮,牛皮、羊皮也是皮,不要在動物裏搞種族歧視。一種原則若不能貫徹始終,那就別費事貫徹了,這是我戒葷失敗時找到的自我平衡方法。
阿布賈的肉食其實非常緊缺。假如請客擬的菜單上有糖醋排骨,必須一個月前從離阿布賈四小時車程的肉食公司預訂,送來的貨裏也許恰恰沒有排骨。阿布賈一共三家超市,展示在玻璃貨櫃裏的肉往往色澤慘敗,質地僵死,看上去牲口們去年就變成了肉。問問售貨員肉是否新鮮,她會說:“新鮮。”若問:“是這星期進的貨嗎?”她會回答:“是的。”她是一副被多次戳穿、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好態度。因爲海鮮的新鮮程度更差,加上禽流感的恐懼,所以不管肉類多麼像文物,還是得拿它在家常菜和家宴裏翻花樣。
一天我在書房裏寫作,聽見隔壁院子裏冒出一聲慘嚎。我嚇得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嚎叫聲悽婉綿延,完全是一個婦人在哀哀求生。隔壁是沙特阿拉伯大使館,我想起他們有時會欺負欺負女人,不高興起來拿女人不當人。我衝到牆根下,對牆那邊大喊:“你們在幹什麼?!”沒人理我。慘叫還在繼續。我們院的一個門衛跑過來說:“沒事,就是殺羊。”我喫驚羊的哭喊竟比人更慘,表達力更豐富。我接着對牆那邊喊:“喂,你們在對羊幹什麼?!”又過來一個門衛,說:“沒幹什麼,就是殺它。”他們見我失魂落魄地站在毒太陽下,爲我的不可理喻偷着樂。我聽着羊的叫喊,四十幾度的氣溫,我越聽越冷。原來羊也會哀哀求生。我回到屋裏,淚流滿面,女管家希望小姐進來,想安慰我幾句。我卻搶先開了口,說:“從今天起,再也不喫肉了!”大概希望小姐認爲喫得起肉而不喫比較無聊,也比較矯情,晚飯時她對我說:“那時母羊下羊羔。”但我堅信門衛們告訴我的是真情,所以鐵嘴鋼牙,發誓餓死也不喫肉了。
過了一陣又在家裏大宴賓客,一位中國客人帶給我一把茴香和一把韭菜。茴香和韭菜在非洲的氣候幾乎不生長,所以對於我來說,沒有比這兩把蔬菜更珍貴的禮物了。第二天我用韭菜加雞蛋做了一些餅,茴香和上豬肉,包了幾十個餃子。煮餃子的時候,茴香久違的香味漫開來,讓我像犯了毒癮一樣不能自持。住在美國的十幾年都沒有喫過茴香餃子,我對自己說:就嘗一個吧。一個餃子喫下去,我後悔莫及:只喫一個比一個不喫要殘酷多了。意志一沉淪,人馬上就破罐子破摔。我坐下來,跟來瑞一塊兒喫到盤中最後一個茴香餃子。這時幸福對於我一點也不浪漫不虛無縹緲,它就是對準茴香餃子咬上去的剎那。
戒葷又是一次大敗。不過這次自責較少。好比常入監獄的人,出出進進久了,也就生出平常心來了。朋友們常在飯桌上問我:“最近在喫素?”他們也不大看好我的戒葷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