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059113O.jpg"/>
常聽人說起北平商店的夥計接待客人如何的彬彬有禮,一團和氣,並且舉出許多實例以證明其言之不虛。我是北平人,應知北平事,這一番誇獎的話的確不算是過譽,不過“北平”二字最好改爲“北京”,因爲大約自從北京改稱北平那年以後,北平商店也漸漸起了變化,向若干沿海通商大埠的作風慢慢地看齊了。
到瑞蚨祥買綢緞,一進門就可以如入無人之境,照直地往裏闖,見樓梯就上,上面自有人點頭哈腰,奉茶獻煙,陪着聊兩句閒天,然後依照主顧的吩咐支使徒弟東搬一塊錦緞,西搬一塊絲絨,抖擻滿一大臺面。任你褒貶挑剔,把嘴撇得瓢兒似的,店夥在一旁只是賠笑臉,不吭一口大氣。多買少買,甚至不買,都沒有關係,客人揚長而去,夥計恭送如儀。凡是殷實的正派的商店,所用的夥計都是科班學徒出身,從端尿盆捧夜壺起,學習至少三年,纔有資格出任艱鉅,更磨鍊一段時間才能站在櫃檯後面應付顧客,最後方能晃來晃去地招待來賓。那“和氣生財”的作風是後天地慢慢薰陶出來的。若是臨時招聘的職員,他們的個性自然比較發達,誰還肯承認顧客至上?
從前飯館的夥計也是訓練有素的,大概都是山東人,不是煙臺的就是濟南的。一進門口就有人起立迎迓,“二爺來啦!”“三爺來啦!”客人排行第幾,他都記得,因爲這個古城流動戶口很少,而且飯館顧客喜歡賁臨他所習慣去的地方。點菜的時候,跑堂的會插嘴:“二爺,別喫蝦仁,蝦仁不新鮮!”他會提供情報:“鯽魚是纔打包的,一斤多重。”一陣磋商之後,恰到好處的菜單擬好了。等菜不來,客人不耐煩拿起筷子敲盤叮咣聲,在從前這是極嚴重的事,這表示招待不周。執事先生一聽見敲盤聲就要親自出面道歉,隨後有人打起門簾讓客人看看那位值班跑堂的扛着鋪蓋走出大門——被辭退了。事實上他是從大門出去又從後門回來了。客人要用什麼樣的酒,不需開口,跑堂早打了電話給客人平素有交往的酒店:“×××街的×二爺在我們這裏,送三斤酒來。”二爺慣用的那種多少錢一斤的酒就送來了,沒有錯。客人臨去的時候,由堂口直到賬房,一路有人喝送客,像是官府喝道一般。到了後來纔有高呼小賬若干若干的習慣,不是爲客人聽了臉上光彩,是爲了小賬目公開預備聚在一起大家均分,防止私弊。以後世風日下如果小賬太少,堂倌怪聲怪調地報告數目,那就是有意地挖苦了,哪裏還有半點禮貌?
不消說,最講禮貌的是桅廠,桅廠即是製售棺木的商店。給老人家預訂壽材,不失爲有備無患之舉,雖然不是愉快的事,交易的氣氛卻是愉快至極。掌櫃的一團和氣,領客去看木板,楠木的,杉木十三圓的,一副一副地看,他不勸你買,不催你買,更不慫恿你多看幾具,也不張羅着給你送到府上,只是一味地隨和。這真是模範商店!這種商店後來是否也沾染了時代的潮流,是否夥計也是直眉豎眼,冷若冰霜,拒人於千里之外就不得而知了。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059125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