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北大附中高一(3)班
程翔老師暨全體同學:各位好!
謝謝來信。46封,一一讀過,無不讓我感動;尤其是封封有感而發,絕少套話。這要歸功於程老師的教學思想,當然也與各位高材生的勤學分不開;北大附中嘛,名不虛傳。
我只上到初中二年,“文革”一來即告失學,故一直對“高中”二字心存仰慕更別說大學了。今得各位誇獎,心中不免沾沾。人都是愛聽好話的,雖非罪過,但確是人性之一大弊端,所幸私下常存警惕。
互相稱讚的話還是少說,雖然都是真心。說點別的。
我有個小外甥,也上高一,我送給他四個字:誠實,善思。依我的經驗,無論古今、未來,也無論做什麼工作,這都是最要緊的品質。學歷高低,智商優劣,未必是最重要的,我一向以爲對情商的培養纔是教育的根本。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彼”多屬智商,比如分析力、想像力、記憶力,以及審時度勢的能力;“知己”則指情商,是說要有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情智兼優自然最好,卻偏偏智商一項由不得人,那就在情商上多下功夫吧。一個人如何纔能有所成就呢?依我看,一要知道自己想幹嘛,二要知道自己能幹嘛,三還要知道自己必須得幹嘛。
聽說某些人考大學,一味投奔那些高分錄取的專業,生怕糟蹋了分,結果倒忘了自己喜歡什麼,和自己的才能在哪兒。如此盲從,我擔心他一輩子都是人云亦云,即便虛名屢屢,也難真有作爲。
什麼是“必須得幹”的事呢?比如說你得喫飯吧?得活命吧?憑什麼你總能幹着自己喜歡的事,卻讓別人管你的飯?換句話:憑什麼他人俗俗,你獨雅雅?幸好,二十幾歲時我明白了這個理兒,就到街道工廠去幹活了,先謀一碗飯吧,把自己從負數撈回到零,然後再看看能否得寸進尺。炸醬麪有了,再幹嘛呢?我想起上學時作文一向還好,兼有坷坷坎坎的二十幾年給我的感受,便走上了寫作這條路。幸好是走下來了,其實走不下來也是很可能的。不過我想,只要能夠誠實地審視自己(知己),冷靜地分析客觀知彼,誰都會有一條恰當的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