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2>水厄</h2>
和搖滾樂、露臍裝之類時尚一樣,喝茶從一開始也不被人接受。不過凡事都在堅持,堅持下來,那非主流就成了主流了。
北魏的《洛陽伽藍記》裏說,有個琅琊人王肅,和大家飲食習慣不同。不喫羊肉,不喝奶,平時就喜歡喫個鯽魚湯,渴了就喝“茗汁”。當時這做派又小衆,又先鋒,把給事中劉鎬給崇拜的啊,五體投地。於是,劉鎬也學起了王肅,開始喝茶了。喝茶在那時候非常不爲人理解,彭城王就擠對他:“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蒼頭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裏內有學顰之婦,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這句話一出口,以後宴會上就算有茶,士大夫們也不喝了。可見,在南北朝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喝茶是個怪癖,相當裝。
這裏說的“蒼頭水厄”,就是指喝茶了。水厄這詞兒,原來是說鬧水災淹死人,到了晉朝的時候,多了個意思,就是喝茶。爲啥呢?因爲晉朝有個司徒王,特別好茶,不僅自己喝,還命令別人喝,不喝還不行,“士大夫皆患之”。所以,每當大夥要見王了,都會愁眉苦臉地說:“完了完了,今天要遭水厄。”
這個典故流傳下來,可還真有人不知道。有一次,南方梁朝的西豐侯蕭正德叛變,投降了北魏。北魏的權臣元義請他喝茶。蕭正德是南方人啊,元義還客氣地用了“水厄”的典故,問:“卿於水厄多少?”意思是你喝茶行嗎?誰想到蕭正德壓根兒不懂,張嘴就答:“下官雖然生長在水鄉,可從來沒有遇到過水災。”話一出口,鬨堂大笑。沒學問啊,丟人了。
實際上,那個時候南方人已經比較流行喝茶了。北魏有個順口溜,就是說他們的:“吳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製衣裳。自呼阿儂,語則阿傍。菰稗爲,茗飲作漿。呷啜蓴羹,唼(讀殺,形容喫東西發出的聲音像鳥)嗍(讀梭,就是現在的吸吮)蟹黃。手把豆蔻,口嚼檳榔。乍至中土,思憶本鄉。急急速去,還爾丹陽……”
這順口溜是北魏大臣楊元慎接見南齊使臣陳慶之的時候說的,可見他們多瞧不起南方人,覺得人家是土老帽兒。可仔細瞧瞧,人家南方人喫的、喝的,全都是好東西,現在看來也不知道誰土。
不過話說回來,這順口溜也說明那時候南方喝茶相當普及了。
要說茶是怎麼成爲時尚的,《封氏聞見記》倒是有詳盡的記載。這本書講到,三國時期吳主孫皓,喜歡逼着大夥喝酒。大臣韋昭不善飲酒,孫皓就暗地讓人命韋昭以茶代酒。按現在的觀點看,這孫皓還是好心呢。不過,最後韋昭還是死在了孫皓的手裏。總之,那時候就有喝茶的記載了。
到了唐朝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有個大師,在那裏傳授佛教。學禪當然要刻苦,夜裏不能睡覺,按理說過午不食,晚飯還不能喫。那得有多疲憊啊。於是,大師就允許大家喝茶。其實這麼喝,精神是有了,可也越喝越餓啊。但不管怎麼說,這次宗教活動,讓茶在老百姓中有了名氣。“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相傳效仿。”喝茶之風,從山東、河北,逐漸蔓延到京城長安,城市裏也逐漸開了很多茶館,專門賣煎茶。茶葉多來自江淮,數量和品種都相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