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說到品種,那個時候,茶葉是有區分的,一種叫“茶”,一種叫“茗”。陸羽的《茶經》說,早採的叫作茶,晚採的叫作茗。不過到了現在,人們已經不這麼劃分了。
唐朝就有茶道了,不過陸羽並不是茶道高手第一名,第一名叫常伯熊。從理論上來說,陸羽是個開拓者,他寫了書,講了茶的功效,煎茶炙茶的方法,還造了二十四式的茶具,放在“都統籠”中,引得風起效仿,幾乎人人家中必備。這其中就有常伯熊。常伯熊相當有心,把陸羽的理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無意之中,陸羽和常伯熊還PK了一次。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走到臨淮縣,當地人說常伯熊善茶。老李立刻把他請來。這常伯熊,身穿黃衫,頭戴紗帽,手持茶器,口通茶名,熟練流暢還挺優美。老李看完表演,喝了兩杯,啥都沒說。
等到了江南,又有人向李季卿推薦陸羽。陸羽來的時候,只穿着“野服”,隨身帶着茶具,操作起來,程序和常伯熊的差不多。也許是因爲先入爲主吧,也許是因爲陸羽穿得寒磣,李季卿有點瞧不起他,喝完茶,讓手下取了三十文錢賞陸羽。陸羽受打擊啊,以前都是跟名流混的,這次難過了,“及此羞愧”,回家又寫了篇《毀茶論》,數落喝茶的種種不是——其實,這也沒必要,是真名士自風流,當官的審美往往有毛病,你管他怎麼看你呢。
至於常伯熊,因爲飲茶太多,“遂患風氣”,生病了,晚年也不勸人多喝了。
總之,茶道興起在唐朝,到了宋朝更是大行其道。宋朝京城汴梁滿街都是分茶館,所謂分茶,類似現在的花式咖啡,是要在茶杯裏用茶做出花樣圖案的。可惜,現在這一手,會的人少了。
哪兒的茶好呢?陸羽做過闡述,不過按他的排名,現在的人也得大跌眼鏡: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合着出碧螺春的蘇州被他排在末等,出龍井的杭州也不好。但細想也難怪,那時候還沒有那麼好的茶嘛。
可以注意到,唐宋時說到茶,多說煎茶、煮茶。那是因爲,當時大家都喝團茶、餅茶,類似於現在的普洱茶、沱茶,是要連茶帶水煮的。什麼時候開始沏茶喝呢?有一種說法,是明太祖發明的。明朝的《萬曆野獲編補遺》中說,明初四方貢茶,以建寧、陽羨爲上品,仍然按照宋朝的方法,“碾而揉之,爲大小龍團”。朱元璋認爲這太勞民傷財了,於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令,罷造龍團,採的茶芽就能進貢。慢慢地,人們就都習慣了“汲泉置鼎,一淪便啜”,煮水與泡茶分開了,這叫作“淪茗”,類似於現在的沏茶了。當時比較好的茶分四品,依次是探春、先春、次春和紫筍。
世事總無絕對,就算言之鑿鑿也會有人拿出反駁的證據來。有人找出唐代劉禹錫一首詩來:“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爲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你瞧,這茶不僅不做茶餅、茶團,還是現摘、現炒、現煮、現喝的,能說是朱元璋開頭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