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明朝除了“酒狀元”,還有一位“酒考官”。此人名叫陳鎬,成化年間督學山東。他爹知道他能喝,特意寫信給他,囑咐他少喝點。陳鎬看了信,從自己薪水裏拿錢,找人做了個大碗。這碗有多大呢?能盛兩斤酒。碗裏還寫上了八個大字:“父命戒酒,止飲三杯。”三杯就是六斤,這不是對他爹陽奉陰違嗎?
後來的文人馮夢龍對這位陳鎬不太感冒,還揭出了他另外一個八卦。那是他當山東提學的時候,有一次宿在濟陽公館裏。廚子把晚飯送房間,卻忘了拿筷子。從人說:“我去廚房要筷子。”陳鎬卻不同意:“太晚了,算了吧。”從人沒了轍,最後找了兩根柳條,削了削,給他當筷子使,沒想到也遭到陳鎬拒絕:“用柳條當筷子不合規範。凡事都講個‘禮’字,你說,禮和喫飯,哪個重要?”結果,這頓晚飯愣是沒喫成。
對此,馮夢龍批評道:“這位難道不知道筷子最早就是柳條削成的嗎?迂儒一個,不懂禮是啥意思,就知道在下屬面前顯擺,標新立異還不是爲了個名聲。你要真講規矩,幹嗎不聽你爹的話,把那三大杯酒給戒了呢?”瞧,還真是一針見血了。
人們常把特別能喫喝的人叫酒囊飯袋,典故是出在唐末,當時有個叫馬殷的,割據湖南,自稱楚王。可是他的王子們卻都不成器,淨顧着炫富了,大喫大喝,前呼後擁的,於是老百姓就給他們起了個“酒囊飯袋”的綽號。這個貶義詞給能喫能喝的主兒帶來不小壓力,好像喫得多本事就差一樣。
真的是這樣嗎?也不盡然。明末清初有個書畫家叫王鐸,與董其昌並稱“南董北王”,就特別能喫能喝。找他求畫,酒一定要備足,喝多少杯根本算計不過來,還得在大盆裏放上幾十個煮雞蛋,幾十個包子饅頭,一起端上來,王鐸是“食之立盡”。這就算是有文化的酒囊飯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