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文/孟麗
<b>一</b>
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是所有童話故事的經典結尾,也是諸多以愛情爲主題的文藝作品的標配——“在衆多的愛情故事裏,當主角們攻克最初的道道礙障之後,說書人即擱筆收山,僅爲之安排模糊的美滿未來。”然而,他們真的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嗎?這,是阿蘭·德波頓在新作《愛的進化論》裏着力作答的課題。
<b>二</b>
“我很喜歡你的《愛情筆記》,迫不及待想看到續篇。不過告訴我,你還愛自己的妻子嗎,還是已經不愛了,但爲了不負似水年華而選擇掙扎?如果是這樣,你下週有空一起喫飯嗎?”在宣傳《愛的進化論》與一衆粉絲作線上交流時,阿蘭·德波頓被這樣問及。雖然他機智作答說:“將小說的主題和內容與作者個人的真實生活關聯起來是可以理解的,但尷尬的事實是,作者通常會用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但讀者們依然傾向於將這部新作定義爲《愛情筆記》的續篇,充滿他的個人色彩。
如此揣度,並非全然牽強。發表於1992年的《愛情筆記》是阿蘭·德波頓的自傳體處女作。這個故事只談了愛情,無關婚姻:一對英國青年邂逅於巴黎至倫敦的客機上,隨後交往、同居,體驗巔峯之愛,最終愛情消逝,舊人退場、新人上臺,另一場愛的大幕拉開。這部作品問世之後,德波頓個人狀況也一番變遷。他結婚、生子,著作等身,但作品多是寫旅遊、談建築、聊宗教、說文學,寫作主題再次迴歸愛情時,已經是二十餘年後。德波頓的體驗,早已不只是風花雪月的愛情,更有經風沐雨的婚姻。
所以,焉知《愛的進化論》所描畫的,只是“作者用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
<b>三</b>
被定義爲英國才子作家的阿蘭·德波頓,1969年生於北歐,成長在英國。他通曉法文、德文、拉丁文和英文,深得歐洲人文傳統的精髓。他18歲進入劍橋大學歷史系,23歲發表《愛情筆記》,25歲入圍法國費米娜獎,27歲完成《擁抱似水年華》,31歲時《哲學的慰藉》問世,33歲時開講《旅行的藝術》,35歲推出《身份的焦慮》,37歲時撰寫《幸福的建築》,41歲出版《工作頌歌》,43歲時《寫給無神論者》問世,45歲又出版《新聞的騷動》;他在2009年被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任命爲榮譽院士,2011年獲選英國皇家文學院成員。他的作品不僅風靡英國,更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圈粉無數。
才氣橫溢、知趣兼備的作品,以及信手拈來的開闊主題,爲德波頓贏得的是極爲多元的身份:作家、哲學家、製作人……但對於自己的定位,德波頓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