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知道我不是詩人,我也知道我不是個真正的小說家。而且我知道我也做不來學者,因爲我不想墨守那一套學術規範。後來,我終於發現了自覺正好適合自己的定位:隨筆作家。據我個人的理解,所謂隨筆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類生存的各種重大主題,又能以如話家常的親切方式對這些主題進行討論的作家。
確實,阿蘭·德波頓算不上真正的小說家,他的虛構類作品的結構與敘事富有濃厚的文論特點。他並不着力點染故事、塑造角色,他重視的是在狹小的故事時空內對角色內心世界進行細緻展現和綿密分析。通過定格有限的生活瞬間,從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角度思考,從而讓這些服務於文本主題的場景被充分闡釋,獲得無限的閱讀意義;這些彷彿畫外音一般可能隨時插入的哲學思考、心理分析、文藝評論,讓作者的敘事視角持續轉換,看似複雜散漫,但又絲毫沒有背離故事軌跡和文本主題。他用亦小說亦隨筆的形式來條分縷析種種細節和思考,其細膩的感受力和對心理的準確的捕捉,尤其是引經據典的哲學思辨,不僅讓人折服於他天才般的寫作天分,更感覺像在拜讀一部部引徵豐富、例證嚴謹的論著。
……我討論的主題本身就是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戀愛、旅行、身份焦慮、美與醜以及分離與死亡的經驗等等……
德波頓曾經對自己的寫作主題作上述總結。他憑藉自己淵博的知識,以西方悠久的文化、歷史爲底蘊,從哲學、美學、宗教和文學作品中汲取資源,討論現代人的生活,被定義爲“生活的哲學家”。他試圖通過對現代生活中的愛情、旅行和職業等領域的哲理思考,解答現代人的種種困惑。2008年,他在倫敦創建了一所非營利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教育機構——“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他將倫敦馬奇蒙特街一處三層的商店進行改建,一樓辦成沙龍,二樓賣書,三樓提供講座課程。他定期邀請心理學家在此開課或寫作。而學校的課程和活動也圍繞着“人生”的主題,譬如“如何管理壓力”“談話的藝術”等,教大家如何“聰明又健康地生活”。目前,他的“人生學校”已在阿姆斯特丹、墨爾本、巴黎、伊斯坦布爾、貝爾格萊德等城市運行,談及創立“人生學校”的初衷,他說:“我相信寫作和藝術的最終目的,是對人們的生活起治療作用。”
阿蘭·德波頓是一位智性的小說家。他始終用一種溫和的筆觸,鋪展開一個個關於生活的重大主題。他的文字舉重若輕,充滿理性與邏輯、規律與秩序,同時又透着一種從容、悠閒和不經意,散發着浪漫的敘事情調。他似乎天生擁有細膩的感知力,不僅能細微地捕捉人物的情緒波動與思想轉折,更能通過嫵媚多姿的語言,絲絲入扣地傳遞人物或喜或憂或孤獨的微妙感受,讓它們彷彿能產生觸摸感一般爲讀者所體悟,進而生成強烈的代入感,感同身受地得到安撫與慰藉。就文字而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無不折射着西方的審美智慧與哲學情懷。
<b>四</b>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初生時的浪漫與唯美,會令人們沉醉不已,但婚姻生活的煙火氣能容這浪漫與唯美偏安一隅、生生不息嗎?德波頓在《愛的進化論》中給出了睿智而現實的答案。
這部作品探尋了愛情的萌發,更探尋了愛情在經年累月的婚姻中如何堅持恆久。德波頓以拉比和柯爾斯滕的愛情故事爲主軸,輔以哲學與心理學思考,從情愫萌芽到愛情揚帆,從步入圍城到“城”中困頓,再到婚外情,直至最終通過自我探尋,超脫接受婚姻的完整歷程,將愛情與婚姻的每一階段都做了冷靜且睿智的剖析,將自己豐滿、深沉的思辨,通過細膩的情境,融合具象而真實的人物角色鋪陳開來,直至讓人們逐漸認識到:愛的本質,與其說是一份激情熱忱,還不如說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能。只有參悟了此道,我們方有閱盡千帆的淡定,在滄海桑田後,坦然接納婚姻。
在這部作品中,德波頓對浪漫主義的愛情觀表達出強烈的批判精神。在他看來,浪漫主義的理念看似美麗,但對於人性的認知過於樂觀,過於強調婚姻的精神體驗,將愛情的意義侷限在依靠本能尋找所謂靈魂伴侶,而無視更實用更富指導意義的心理學分析。浪漫主義從來不討論愛情的實際層面,認爲現實生活在愛情中毫無位置,這便爲婚姻埋下了隱患。對浪漫主義而言,戀人之間應該出於本能地彼此理解、心靈關照,它錯誤地將讀心術視作愛情的核心本質。德波頓認爲,浪漫主義只是將人類對愛情的期許上調到最完美狀態,卻根本不能提供實現此種完美狀態的可靠方法。故而,如此種種的浪漫主義理念,對我們維持長期戀愛關係的能力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而若要獲得成功的愛情,就必須背離催生愛戀的許多浪漫主義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