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柯爾斯滕說,他們倆相識於十四年前,有兩個孩子,兩人都成長於單親家庭。他們的生活忙忙碌碌,讓人很滿足,有時候也苦不堪言。她討厭他們之間的那些爭吵。在她眼裏,丈夫再也不是當年她愛的那個人了。他對她怒氣衝衝、摔門,還罵她是蕩婦。
費爾貝恩太太停止記錄,抬起頭來,臉上一片冷靜;日後他們會常常看到她這種表情。
這些都是真的,拉比也承認。在柯爾斯滕身上,有一種冷漠和偶爾的無聲蔑視令他絕望,那蔑視似乎就是爲了惹惱他。對於他的或自己的煩心事,她總以沉默和冷漠來應對。他經常在追問,她是否真的愛他。
摘自喬安娜·費爾貝恩博士《婚姻關係中的安全依戀和焦慮依戀——一個客體關係理論的觀照》(倫敦卡納克出版社):
依戀理論,是由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和同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創立的,他從人類最早期接受父母看護的經歷中,挖掘人際關係緊張與衝突的原因。
據估計,三分之一的西歐人和北美人幼時都遭遇來自父母的失望情緒(參見C·B·瓦西里,2013),其結果便是,爲了抵擋對無法忍受的焦慮的恐懼,原始的心理防禦機制被啓動,信任和親密關係的能力受到了干擾。在他偉大的著作《分離性焦慮》中,鮑爾比提出,那些在幼時被家庭氛圍傷害的人,長大後面對婚姻關係的困難或分歧時,會有兩類反應:一類表現爲畏懼、依附和控制的行爲趨勢,鮑爾比稱之爲“焦慮型依戀”;另一類則傾向於防衛和退縮,他稱之爲“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的人往往喜歡查探伴侶,會因爲嫉妒而發作,花大量的生命悔恨夫妻關係不夠“緊密”。迴避型依戀的人會說他們需要“空間”,樂於獨處,會在畏懼時尋求性關係的親密。
尋求夫妻療法的病人中,高達百分之七十的人會表現出焦慮型依戀或是迴避型依戀這兩類行爲模式。極常見的是,夫妻往往是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的組合,每一種行爲反應都會加速對方信任感的螺旋式下降。
他們不再自發地去理解對方,認識到這一點實在令人羞愧。來到診所意味着他們放棄了憑直覺去感受所謂的靈魂伴侶的內心活動。因爲家庭生活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時刻的微小考驗,日積月累,愛情的美夢便被拋棄、被取代;但是在費爾貝恩太太看來,生活中此類不經意的時刻都要緊得很,一個不友好的評價、一點稍許的不耐煩或是一種傷人的直率都埋下了夫妻問題的禍根。
費爾貝恩太太在幫助他們拆彈。花上五十分鐘(以及七十五英鎊)來分析柯爾斯滕第二次對着樓上喊拉比下來擺餐具時,拉比的表現,或是柯爾斯滕對埃絲特不盡人意的地理成績的反應,這似乎很愚蠢。但這些都是問題的出血點,如果置之不顧,會演變成某種災難,成爲社會高度關注的那些焦點: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社會服務提供的輔導、法庭判令……所有問題都起源於微小的羞辱和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