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們成婚已然十三年,然而直到當下,遲至今日,拉比才感覺準備好接納婚姻。這並不矛盾。婚姻只會給予已婚者重要的教訓,對婚姻的接納自然不會在儀式之前,而是婚禮之後;這也許需要一二十年的光陰。
拉比知道,他只能堅稱自己僅成過一次婚,但這不過是一種語言詭計。那看似單一的關係實際歷經了太多進化發展、斷絕往來、重新協商、山水阻隔和情感迴歸,以至於僅與同一人,他實際經歷的離婚和復婚已不下十餘次。
他正長途駕車去曼徹斯特與客戶會談。這凌晨時分,是最便於他思考的時間:路上完全暢通無阻;車內只有他一人,無需與人講話分心。
人們曾經認爲,當你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跨越了生活的一些里程碑,譬如,擁有一處安身之所、一套全亞麻的嫁妝、一些可擺放在壁爐臺上的資歷證書,或是幾頭牛和一塊地,你便爲婚姻做好了準備。
後來,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這些具備實用價值的物質被認爲過於唯利是圖,過於算計;於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轉移到情感質量上。情投意合成爲重要指標;其中包括瞬間感受到尋獲心靈的伴侶,堅信對方可以完美地理解自己,以及確定自己再不願與其他人有肉體歡愛。
現在,他知道了,這些浪漫主義思想會造成災難。他的婚姻意願建立於一套完全不同的標準。他願意接納婚姻,是因爲——開始羅列清單——他放棄了追求完美。
如果宣稱愛人“完美”,只意味着我們沒能瞭解他們。只有當一個人充分令我們失望過,我們纔可以說,自己開始瞭解他們了。
然而,問題並不只在於他們。我們遇見的任何人都並非十全十美:列車上的陌生人、舊校友、新網友……所有這些人同樣會令我們失望。生活的種種真相已經扭曲人們的本性。沒有人能免於遭受傷害。我們(必然地)無法獲得理想的養育方式;我們以爭吵替代解釋;我們以嘮叨替代教導;我們以焦躁替代理性分析煩惱;我們謊言不斷,而且四下無端指責。
若秉持求全責備,我們必然絕無可能如願以償。所以,我們並無必要深入瞭解一個陌生人。他們惹人惱怒的具體方式並不會立刻顯露(也許要過上好幾年);就理論上而言,我們可以假設它從來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