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因此,選擇結婚對象,只是關乎選擇忍受何種痛苦,而不可自以爲已覓得良方,可倖免於這愛情的固有法則。顯然,我們最終的宿命逃不開那個令我們夢魘連連的固定角色:“錯的人”。
然而,這不是災難。開明的愛情悲觀主義樸素地認爲,一個人不可能滿足另一個人的所有需求。我們應該尋找方法調整自己,儘量溫柔、友好地面對與另一個不完美者共同生活的尷尬現實。如此,方可有一個“足夠好”的婚姻。
若要獲得這種認知,便有必要在婚前多一些戀愛經歷,其目的不在於藉此尋獲“對的人”,而在於有充分的機會去親身發現真相:這種人從來便不存在。細而觀之,人人都不免瑕疵。
拉比準備好接納婚姻,是在於他不再寄希望於自己可獲得充分的理解。
當我們體驗到被不同尋常的方式充分理解之際,便也是愛情滋生之時。戀人可捕捉我們的孤獨;我們無需解釋笑話的笑點;我們有着一致的喜惡;我們對於特別的性愛方式都興致勃勃。
但這無法持久。當戀人的理解力合理地窮盡之時,我們不應責備他們疏忽懈怠。他們並非不幸失職。他們只是無法透徹地領會我們;我們亦同樣如此。這不過稀疏平常之事,沒有人可以準確或完整地理解其他任何人。
拉比準備好接納婚姻,是在於他意識到自己的瘋狂。
若我們自視瘋狂,這極大地違背了人的本能。對自身而言,我們如此正常、如此友善。格格不入的都是他人……然而,有能力適時卸下防禦,感知和承認自己的瘋狂之處,這是成熟的起點。如果沒有定期深入地自我反思,便不會開啓自我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