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最喜歡的舊節,應是中秋和重陽。若又依舊俗,則更有雅趣。書中寫道:“八月十五日相傳爲月宮誕日,各家於露臺設桌,以斗香、月餅及西瓜、梨子、柿等圓形鮮果之類上供。聚齊全家之人,設酒宴共賞明月。”“亦有邀請朋友等人舉行酒宴者,稱之爲看月會。”古人還據中秋晴雨推測來年元旦天氣,不知是否可信:“據傳八月十五日夜如降雨,則次年正月元日爲晴天。八月十五日若爲晴天,則次年元旦將下雨。又有‘雲掩中秋夜,雨打上元燈’之諺語。”很多民間諺語都是準的,只是一時講不清道理。古人依循天時過活,冷不防就勘破天機。重陽節就更適合讀書人過了,“九月九日爲重陽,約會朋友等人攜酒食登山,作詩,弄絲竹,終日遊玩,是謂之登高。在有菊花的地方,尚有東籬遺風進行賞菊者”。今天的重陽節差不多叫人給忘記了,定此日爲老人節似乎更能叫年輕人漠然這個節日。
日本人對清人生活的好奇,幾乎事無鉅細。卷二《居家》,從房屋建造結構、傢俱樣式及陳設、日用器皿,到男女生活細節,一一詢問,且都畫了圖。如記載樓上的文字:“爲上下樓之便利,設有以木板製造之胡梯。樓上均鋪有平滑地板,入口處有一雙扇門。也有在地板上鋪藤席、毛毯者。房中放有桌子、椅子、杌子等。窗戶形狀方圓不等,窗扇爲左右閉開,亦有做成百葉窗者。設欄杆者,則是在樓前建露臺,從地面立柱與樓上相接,以竹子或木板搭成地板狀,三面欄杆,上搭架子,覆以布幔以防日曬。但露臺多不建內房之樓,而建於書房等樓上,以爲夏日乘涼處所。”又如在靠椅和竹椅圖畫旁邊,加有詳細文字說明:“靠椅椅架褐色,椅背中鑲有淡褐色、藍色、綠色條板,椅座黃色。竹椅椅架黃褐色斑竹,靠背板綠色,椅座深藍色。”就連清人清早起牀後如何洗臉,都有詳盡記錄:“男女均在洗臉前先捲起袖子,以防弄溼衣服,並注意不向前後濺水。”言行舉止都如實錄下:“喫飯時充分注意,勿弄髒衣服。路上步行時亦須留心勿沾泥土。活動時須脫去上衣,只穿小衣,繫緊腰帶以便於行動最爲重要。”“言談之事應經常緘口靜默,不可輕率發言。如有應說之事亦須聲氣柔和,不可喧譁。說話須真實有據,不可虛誑,亦不得亢傲而輕易談論他人短長。”
從林衡的序言可知,日本人承認曾經師法中國,但那都是遠古的事了:“抑夫海西之國,唐虞三代亡論也,降爲漢、爲唐,其制度文爲之隆尚,有所超軼乎萬國而四方取則焉。今也,先王禮文冠裳之風悉就掃蕩,辮髮腥羶之俗已極淪溺,則彼之土風俗尚置之不問可也。”林衡看來,中國自清人入關,早已斯文掃地,無所可學之處,其風俗本可漠不關心。只是日本人要同中國人做生意,必須對他們有所瞭解,故而“子信之有斯撰,自有不得已者也”。意思說是中川忠英編寫這本書,實在是迫不得已。林大官人緊接着就憂心忡忡,痛惜那些達官貴人和紈絝子弟,“一物之巧,寄賞吳舶;一事之奇,擬模清人,而自詫以爲雅尚韻事。籲亦可慨矣。竊恐是書一出,或致好奇之癖滋甚,輕佻之弊益長,則大非子信之志也”。不管林衡如何鄙薄清國,書中所繪海西之鄰畢竟勝過天堂。林衡再怎麼痛心疾首,有錢人仍會學着清人過日子。我今天都豔羨那會兒的江浙人,何況當時的日本人呢?
豈料兩百多年之後,竟然輪到中國多產林衡式人物。過去幾十年,中國人不敢羨慕日本和歐美,不然就被中國式林衡罵作崇洋媚外。杜勒斯的預言曾讓中國惶恐了幾十年,生怕這個美國人用管樂吹垮我們的後代。我想美國人也是聽管樂的,他們就不怕把自己也吹垮了?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哪年哪月又讓林衡跑回日本,再遠涉美國去呢?
這本書中譯本是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只印了四千冊。我有一本,算是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