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們是否需隨身帶個本子,開口之前先打草稿?或者,官方增設“說話管理局”,立下詳細規款若干,老百姓開口之前先翻書?類似辦法,前人是做過的。明代多文字獄,朝廷曾爲省事,制定賀表格式,正文統一擬定。逢朝廷有喜事大事需進賀表,各官只要具名落款即可,省得再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爲世作則”之類惹得朱元璋動殺機的反語。朝廷這辦法簡直太人性了,可以因說話正確少砍很多腦袋。然而,前人也只管官員如何說話,老百姓的嘴巴卻也不太去管。敝鄉民間稱呼朱元璋,一直叫他朱光癩子,此習流傳至今。
中國雖無感恩節,感恩卻是國粹。兩百八十多年前,雍正皇帝懲治權臣年羹堯,削其川陝總督之職,補放杭州將軍。只因年羹堯未在奏摺中謝恩,雍正皇帝便雷霆大怒,諭:年羹堯“只將接任日期具奏,並不謝恩,有悖臣道。著革退杭州將軍,授爲閒散京章,在杭州效力行走”!周洋同古人相比,應該算是幸運的。不然,周洋的遭遇至少是沒收金牌。
也常聽有“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之說,但那都是六十多年前的事。近六十年來,只能是欣欣向榮。中國古代的皇朝,哪怕自命太平盛世,都承認民間有疾苦。有了這種共識,鄭板橋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便不是反語。周洋大概記錯了時代,居然說自己父母沒有工作。
當今官員未必都不關心羣衆生活,那得看什麼時候。逢年過節了,官員會下去送溫暖。周洋父母若是幸運,街道幹部會提前告訴他們:明天有領導來慰問你,想好幾句感謝的話吧。第二天,領導會當着電視鏡頭,塞給周洋父母兩百塊錢。記者會問:你們有什麼感想?周洋父母對着電視鏡頭,除了千恩萬謝還能有什麼話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