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據說因爲湖南體操隊建隊五十週年了,需弄個轟轟烈烈的慶典。而慶典之類,叫天娛這般專業公司搗騰出來,必要弄個響亮的口號,或是一個搶眼的說法。湖南又因託了曾文正公的洪福,老思路現成的擺着:冠以“湘軍”之名吧!
於是,“體育湘軍”見諸報端。此言一出,沸沸揚揚。說來說去,無非贊同或反對。贊同“體育湘軍”之說的,證據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湖南體育健兒摘取七枚金牌;反對“體育湘軍”之說的,證據也是奧運會,說的是四年後的雅典之役,湘籍運動員鎩羽而歸。如此說來,都有道理。
如果套用“體育湘軍”之說,放大到全國就該叫“體育華軍”了。我想問的卻是:體育需要軍嗎?體育未必需要軍,更重要的是民。因而,“體育湘軍”之說是否成立,沒有爭論的意義。
但中國有體育之民嗎?只怕也是值得懷疑的。我並無此等識見,這是魯迅先生早在九十年前就懷疑過的。當時北洋政府提倡學生打拳,據說中國人學了外國體操不見效驗。先生諷刺道:“中國人會打拳,外國人不會打拳。有一天見面對打,中國人得勝,是不消說了。即使不把外國人‘板油扯下’,只消一陣‘烏龍掃地’,也便一齊掃倒,從此不能爬起。”我讀到魯迅先生這段話,心想他老人家簡直太幽默了。先生的幽默肯定是很無奈的,他看到的同胞既不屑於學習外國的體育,而學習打拳畢竟不會是舉國上下。他悲哀的是體育在中國,不會蔚然成風的。
九十年之後的情形如何呢?似乎並無太大改觀。中國有過許多同百姓看似相關的名頭,卻與百姓並無多大關係。比如各地“工人文化宮”、“工人體育館”之類,其實幹工人何事?但工人畢竟曾被叫過領導階級,文化宮、體育館到底還宣冠其名。中國農民卻是什麼宮、什麼館都沒有過的,儘管他們人數何止十倍於工人!要說中國最大聲勢的“體育運動”,就是當年全國人民跳“忠字舞”。可惜那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全民集體癔症,誰也不指望再現那等奇觀。如今工農的體育仍是勞作,幹部的體育仍是打牌。小學生和中學生倒會做做體操,但一到大學就只會睡懶覺了。年輕人本應是朝氣蓬勃的,而時下流行的似乎是慵懶倦怠,據說成天沒精打采時髦,哈欠喧天酷斃。中國人,若生在城裏,到老才曉得要打太極拳;若生在鄉下,到老就蹲在牆腳下曬太陽。當然,麻將早被國家有關部門定爲體育運動,倘若拿國人酷愛的這項運動來衡量,中國儼然泱泱之體育大國。要說成“體育華軍”,則是全民皆兵,何等威武雄壯!可見有關部門決策是英明的。
終日伏案易患頸脊病,而游泳於此病頗有好處。有年夏天,我便發誓要游泳。可是到游泳館撲騰了一回,就染上了中耳炎,吊針打了二十天。左耳聽力從此減弱,曾經有人說我架子大,不太理人。其實是他在左邊叫人,我沒聽清楚。住所附近曾有一家豪華遊泳館,門票六十八元一次。我進去遊過幾次,終因想到喫飯比游泳畢竟要緊些,就不再去了。如今連這家我不敢常去的游泳館也關了門。臺灣的阿扁說:你說大陸好,太平洋又沒有加蓋子,你游過去呀?刻薄的人也許會模仿阿扁的話說:湘江又沒有加蓋子,你到湘江去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