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淳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所擔心的是,乳房形狀和功能的驟變。對此,與其說是新一代人,莫如說只是十年左右的時間,就發生了完全徹底的變化。
要讓人理解這一點,翻看戰後女性乳房育人的經歷,就一目瞭然。
首先,在當今社會,很少聽說媽媽生下嬰兒憑母乳哺育成長,而大多是依靠人工合成營養素餵養。
人工合成營養素再好也比不過母乳,母親們也深知這一點,但好像仍堅持人工合成營養素餵養,理由是母乳一點也不分泌。
這到底是怎樣的情況呢?
二戰結束時,我上小學五年級,聽說過有人由於營養失調而喪失母乳的情況,但爲數不多。我曾單純地認爲沒有奶水的原因是食物不好,現在看來是誤解。
爲什麼這麼說呢,日本社會經濟快速增長,城市裏糧食豐富,人們不會陷入飢餓或營養失調。雖說食物速成、食品公害有礙健康,哺乳的母親需充分地攝取營養,但可以逐步地予以改良。
當今與戰後不久的大街上,與充滿臉色蒼白的營養失調者的時代相比較,物質豐富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儘管這樣,過去那個艱難的時代,很少有不分泌母乳的人。即使有,這些人也會向他人討要人乳,以哺育自己的下一代。戰後那幾年,就連糧食和食品最欠缺的荒年,母親們也是拼命地生產母乳而哺育孩子。
可是,到底在哪個環節,怎麼出的問題呢?在這物質極其豐富的時代,沒有奶水的母親比比皆是,那就搞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