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些詞基本來自西方概念的翻譯,讀之如逛洋貨名牌店,除了看到衣服、鞋和手袋這些具體的實物,更重要的是感受店裏那種昂貴、優越和來自遠方陌生文明的嚴肅氣氛,有一種共享世界文明至少和人家同房一次的踏實。我注意過逛洋店的男女,包括我自己,沒有不矜持的,說話細聲細氣的,全是禮貌用語,生怕現了。那店裏所有的商品、店員,甚至燈光牆壁都流露着我認識的一個流氓畫家在街上攔截女孩子時慣使的那副嘴臉:你可以拒絕我——但不可以拒絕藝術!
我相信這是一種真誠,十億農民,欠發達的內地鄉村,都不能反證我們沒有已經和西方人過上同樣日子、關心同樣事情和有共同感受的一批人,實際上過西方知識分子或藝術家,特別是頹廢藝術青年的生活也不需要太多錢,真有錢的中國人過的倒是像土財主。所以,你也不能說有西方式的情感、愛好西方式的表達方式是裝孫子。我同意這樣的觀點:如果我們現在把外來語和外來的語言影響——翻譯體:意譯及其生造,統統從漢語中剔除,我們就說不成話了。
我應該高興是不是?爲什麼不說這是一次書寫革命呢?理性上我是這麼認爲的,可我無法說服自己的感官反應,我一看到這些詞和這些詞後面透出的使用者的態度,就討厭!就覺得沐猴而冠!也許我這是一種更奴才的心態:你們配跟洋人想同一件事兒嗎?
另外還有一點懷疑:就算十個裏頭有九個是真的,總有一個是裝的吧?時尚的、人人擁護的東西有時讓人喪氣就是,你不知哪位是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