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4>
2</h4>
在某些方面,我的觀念很保守,譬如作家這個稱呼,我一直認爲必須寫小說才配這麼自稱(詩人單算,他們可以直接叫詩人)。我是把小說當做“作家”這一行的防僞標記看待的,因爲有太多不着調的人在寫散文。凡見報的中國作家代表團名單中頂着“著名散文作家”頭銜的那位往往是一冒牌貨,不是作協官員就是某人的兒子或者乾脆是文學圈裏一碎催,能寫個山水遊記或是某老腕某年某日一時的音容笑貌就覥着臉出來招搖了。這些鳥人嚴重敗壞了散文隨筆的名聲,使我一想到散文隨筆總覺得那不是正經東西,若說某人獨以散文隨筆見長,先覺得這是一起鬨的,讀了也以爲好,仍覺得此人沒根基,起碼和文學無關,用那種比較裝孫子的話說就是“文化意義大於文學意義”。
關於這一點,我和一個作家朋友當面爭論過,我認爲魯迅光靠一堆雜文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沒聽說有世界文豪只寫過這點東西的。我這朋友說:我堅決不同意你這說法!接着舉到另一位也是很多人精神之父的阿根廷人博爾赫斯爲例,這位也是沒寫過多少東西便一舉成事兒的。這倒弄得我沒話可說。當然我並沒有被說服,我也沒覺得博爾赫斯怎麼着了。我堅持認爲,一個正經作家,光寫短篇總是可疑,說起來不心虛還要有戳得住的長篇小說,這是練真本事,憑小聰明雕蟲小技蒙不過去。有一種爲沒寫過什麼東西混了一輩子的老作家遮醜的鬼話,說寫短篇比寫長篇難,因爲結構如何如何之難,語言如何如何精練,這也就是濛濛沒寫過東西的人。短就是短,長就是長,寫長的要比寫短的多傾注心血這還用說嗎?長篇就不用結構了?就該囉唆?長篇需要用力勞神的地方那是隻會寫短篇的人想也想不到的。是,小說只有好壞之分,不在長短,同是好小說,我也沒見誰真好意思拿《祝福》、《交叉小徑的花園》去和《紅樓夢》、《追憶逝水年華》相提並論。
魯迅沒有長篇,怎麼說都是個遺憾,也許不是他個人的損失,而是中華民族的損失。以他顯露的才能,可以想象,若他真寫長篇,會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這中間有一個悖論:如果不是那樣一個亂世,周圍有那麼多叫他生氣的人和事,他再不是那麼個脾氣,他也就有時間寫長篇了;但若不是那樣一個時代,周圍不是那麼個環境,他也跟他弟一樣客氣,我們就只有在翻閱北洋政府人事檔案時才能找到周樹人的名字,知道是那個周作人的哥。所以這也是中國文學的宿命,在魯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個經常出現的文學現象,我們有了一個偉大的作家,卻看不到他更像樣的作品。
<h4>
3</h4>
在我小時候,魯迅這個名字是神聖的,受到政治保護的,“攻擊魯迅”是嚴重的犯罪,要遭當場拿下。直到今天,我寫這篇東西,仍有捅婁子和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感覺,似乎是在做一件很危險的事。人們加在他頭上無數美譽:文豪!思想先驅!新文化運動主將!骨頭最硬!我有一個朋友一直暗暗叫他“齊天大聖”。我們都知道,他對中國的貢獻並不侷限於文學,他是有思想的。思想和作家不是一個等號關係,作家,能寫文學作品,不見得有思想,要想當最牛的作家,必須有思想,這個我們從小就分得清,也就是說,思想是首要的,大於其他的。當然還有先進思想和落後思想之分,這且不管他,魯迅,自然是最先進的,這個認識被當做鐵的事實早就灌輸到我的頭腦之中。
像所有被推到高處的神話人物一樣,在魯迅周圍始終有一種迷信的氣氛和蠻橫的力量,壓迫着我們不能正視他。他是作爲一個不可言說的奇蹟存在的。在我讀過他的大部分作品並已得出自己的看法之後的很長時間,仍不能擺脫對他的迷信,一想到他就覺得他的偉大是不證自明的。如果說他的作品不是很過硬,那他還有過硬的思想,那個思想到今天還閃爍着鋒利的光芒,照耀着我們黑暗的自身。我以爲我瞭解他的思想,實際上我沒有讀過任何他的思想著作,一些專用於他的句子使我覺得不必深究,“一個都不寬恕!”“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品格,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不就是思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