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見過這種煽動,那是一種古老的巫術,把一大羣人集中,用嘴讓他們激動起來,就能在現場產生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可憐的人也會頓時覺得自己不可戰勝,這與其說是打氣不如說是省事或說愚弄,中國的很多事都是這麼辦的,做一場夢,把所有問題解決掉。
李陽是在不遺餘力、捶胸頓足地傳播知識,但那些熱情接受他的人羣的一張張亢奮的臉顯得格外愚蠢;他張揚愛國主義,可怎麼聽怎麼像一個種族主義者;他的打扮、舉止和待人接物的態度處處像一個成功人士,但總不免讓人聯想起其他成功的騙子。
我不知道李陽是否真認爲自己是成功的,弄一大堆人在自己屁股後邊緊緊跟隨,搞一大堆人來向自己歡呼就是成功?
我同樣不知道李陽是出於無知還是刻意追求戲劇效果,還是他就是那麼認識的,他那些頻頻使用的、一上來就能得個滿堂喝彩的熱場詞兒可說是赤裸裸的種族至上叫囂。這不幽默,我不相信我們國家強大是爲了你那個不靠譜的種族主義目的。我們國家是沒有有關立法,但在那些、尤其是那些曾經做過李陽那種種族優越夢的西方國家你這樣講話是會立即受到起訴的。有什麼意思嘛,如果你是個大學生或者正在春節晚會演小品倒也可以原諒。也許西方觀衆看了會把你當一個玩笑哈哈一樂,作爲一個種族歧視長期受害國的國民,我笑不出來,想措辭溫和一點也很難。我相信李陽愛國,但這麼幹,你的愛國主義只怕會像種族主義一樣變成臭狗屎。中國有很多壞的傳統,最壞的就是借名爲愛國主義實爲種族主義的口號動員羣衆。不管你的本意是什麼,就你列的參考片有《意志的勝利》,我感到擰巴。更擰巴的是,參考片目錄中還有《毛主席八次接見紅衛兵》。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說:見過擰巴的,沒見過這麼擰巴的。
<h4>
2</h4>
如果一個紀錄片不是像商業劇情片那樣爲了討觀衆喜歡而是把一個人一件事端給觀衆讓觀衆自己判斷自己決定喜怒哀樂,張元這部片子也達到目的了。張元在這部片子中很好地掩藏了自己的觀點,做到了客觀忠實地記錄對象,從張元的拍攝筆記中可以看出他對李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看法,不用自己的看法修改對象的觀點和形象,這大概是紀錄片導演應有的職業道德。
張元的電影我大都看過,作爲導演,他有異於其他導演的就是他對當下真實環境和真實人物的重視,這重視不是通過營造劇情來重新建立,而是有一說一,不妄加色彩和意義。這在今天大部分導演都向過去取巧即便表現當代也要塗上厚厚一層奶油的普遍無奈中尤爲難得。有時候,生活形態越原始越有力量,所謂“生活比戲牛多了”。張元的成敗往往也就在於選擇生活原態的眼光。他最好的電影《兒子》,沒有音樂,不顧時空關係,鏡頭緊緊盯着那痛苦的一家人,你甚至會認爲他沒有剪接,就是這樣一個粗糙簡陋的東西,曾經乾淨利落地震撼過我。這時候你會覺得任何手段都是多餘的,生活的真實已經包含了所有藝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