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新亞書院(續一) (第2/6頁)
錢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三
一九五一年之夏,香港大學中文系新聘英國人林仰山爲系主任。一日,偕及門柳存仁來訪。柳存仁乃北大學生,抗戰時轉上海,曾在某雜誌連續撰寫《北大人》數篇,其中一篇專述餘在北大授中國通史一課之情形,頗獲傳誦。餘抗戰期中返上海,存仁偕餘訪光華大學校長張壽鏞。餘來香港,存仁亦在港某中學任教。後在某次宴會中,有人當存仁面告餘,某年舊曆元旦彼去存仁家拜年,存仁方杜門讀餘《先秦諸子系年》,乃其手鈔本,亦一奇也。存仁後去澳洲,任某大學教授,精治道藏,與餘常通函,報告其研究所得,至今未絕。林仰山久居中國,曾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日軍來,拘入集中營。在拘禁中,亦讀餘《先秦諸子系年》。他日出其書相示,多處有批校,知其亦用心甚至。
仰山邀餘至港大任教。餘答以新亞在艱困中,不能離去。仰山堅請,謂,君不能離新亞,來港大兼課,事無不可。餘答,新亞事萬分艱辛,實不容餘再在校外兼課分心。仰山謂,君來港大,不僅港大諸生同受教益,並港大中文系一切課程編制及系務進行亦得隨時請教。又謂,港大近得美國在港救濟知識分子協會一款,可聘任若干研究員。君可否兼任港大研究員名義,時間可無限定。餘爲其誠意所感,答,願在必要時參加港大中文系集會,貢獻意見,惟以不任職,不授課,不受薪爲原則,仰山無以強。
林仰山來港大主任中文系,賀光中辭職離去。羅香林、劉百閔皆改聘爲專任。兩人皆新亞舊同事。百閔並在餘來臺時,多方盡力爲新亞謀渡難關,與餘情意猶密。故餘屢次去港大中文系出席會議毫無拘束。仰山又定同系諸教師每月必有一宴集,輪流爲主人,餘亦必被邀參預,但終不許餘爲此項宴集之主人。
某年,港大中文系創有東方研究院《東方學報》之出版,餘爲特撰《孔子與春秋》一篇,仰山刊爲首篇。後餘去倫敦,尚得彼中治漢學者之稱道。以後此篇收入餘著《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一書中。又仰山來商,餘之《先秦諸子系年》,願否由港大出版部重爲出版流傳。適餘此書在抗戰期中頗有增訂,遂以最後定本與之,由港大出版部重新排版付印。
又一九五五年夏,港大贈餘博士學位,聞亦由林仰山與高詩雅兩人之動議。十餘年後,中文大學成立,餘正求辭去新亞院長職。翌年夏,林仰山亦年屆退休,將返英久居,乃囑羅香林與餘新亞及門弟子餘秉權時亦在港大中文系任教,分別來轉達仰山意,欲於其退休前,先向學校提議,聘餘爲中文系教授,徵餘同意。餘告香林秉權,此次辭職,新亞同人皆表反對,正在商榷中,若餘先接新聘,將很難對新亞同人乞諒。故餘必於正式辭職後,再作他謀。翌年之夏,仰山夫婦離港,餘亦往碼頭親送之。頃仰山已逝世多年,異國友情,亦良堪悼念。
是年美國人艾維來香港主持香港美國之亞洲協會職務。初到,即來訪,謂在美有人介紹,故特來訪。艾維尚年輕,直率坦白,一見如故。謂初來一切摸不到頭腦,但知餘創新亞之艱辛,他日有可能,必盡力相助,遂常來往。
四
又是年因餘在臺北受張曉峯編纂《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之約,允寫《中國思想史》及《宋明理學概述》兩種。返港後,每於夜間燈下,先寫《中國思想史》,於五一年八月成書,翌年十一月在臺北出版。餘又於五一年冬再赴臺北,因前一年來臺,在臺中得識臺籍數友。彼輩意欲餘在臺辦一新亞分校,來函告餘已選定校址。港方同人亦以新亞在港困頓無發展,倘在臺辦分校,或可獲新生機,遂又促餘行。餘抵臺後,即去臺中,觀察所擇地址。在郊外,離市不遠。背臨山,草坪如茵,溪流縱橫,地極寬敞,曠無人煙,將來宜大可發展。時劉安棋駐軍臺中,告餘,學校建築可派軍隊任之,於地價外又可省工資。君應急速從事。
餘返臺北,即向行政院長陳辭修報告。辭修告餘,政府決策不再增設大學。餘謂,多增大學,畢業生無安插,固滋不安。但爲長久計,大學畢業高級知識分子恐終嫌不夠。餘又謂,聞明年美國教會將來臺設立一新大學,不知政府何以應之。當時臺灣稱大學者惟臺灣大學一所。此國外教會所擬來臺創辦之大學,即翌年成立之東海大學。辭修言,此事容再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