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國香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尤其第十章是壓卷之作,圍繞着愛,人們的心理演變竟能如此精彩地(而且鮮明地)描寫出來,這讓我驚歎之極。
<h3>仍不選擇絕望</h3>
《橋上的天使》(約翰·契弗著/川本三郎譯/河出書房新社)
我想,所謂人是何等複雜而奇妙,又是何等獨特而孤獨啊!如果不是如此獨特,也就不會如此孤獨了,但正因如此,“世界有時很美麗”,正因爲世界有時很美麗,人才會即使孤獨也能活下去。《橋上的天使》就是這樣的短篇集。
若要談論美國當代文學史(尤其是短篇小說的譜系),約翰·契弗是個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然而在日本,卻很少有人讀他的書,這可能與契弗是一位徹底透析內面的作家有關。同樣是描寫家庭、夫婦,相對於卡佛和厄普代克把焦點對準家庭和夫婦本身,契弗的焦點始終擺脫不了個人的內心孤獨,因此無處可逃。這種嚴厲使讀者感到不快,變得憂慮,有時會被毫不留情地打垮。
這是部成心不讓人安心的短篇集。諷刺的眼神,不負責任的態度,突然拋出的不可寬恕的結果。成爲契弗特色的“不可寬恕的結果”,幾乎是書中所收十五篇作品的共同點。《只有一個人的跨欄比賽》達觀(只能這麼說)的結尾、《失去故鄉的女人》粗野的餘韻、《離婚的季節》中流溢出的平靜的不幸,全都化作略微扭曲、滑稽悲哀、一言難盡的感受積留心頭。每個故事都有點怪異,不過,契弗或許會笑着輕聲說:那是因爲人本身就是奇怪的,所以別無選擇。
然而,這便是此人了不起的地方,契弗不讓故事出現破綻。分明具有悲觀主義的雙眼,卻變身爲隱士,嘲弄般地觀察身外的世界——契弗是絕對不會採取這種姿態的。像我這種人就難免會多管閒事,萌生出念頭:既然已經寫到了這一步,索性就這麼做,豈不更輕鬆。然而契弗卻固執地絕不逃避。他採用這種認定世界已經無可救藥的寫作手法,同時卻絕不選擇絕望。這種矛盾心理恰是契弗最大的魅力。而且,只要作家不絕望,他所寫的一篇篇小說,不管故事看似多麼悲觀,其實都已經得到了拯救。
這是一位堅信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就一定有救的作家。正因如此,他才能創作出像《再見,弟弟》《雷森夫婦的祕密》《海邊之家》這些哀婉而又美麗的故事。我對這雙正視“人”的眼睛欽佩不已。
<h3>正視擁抱想象的真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