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3>一</h3>
二十五年前,我到農村去插隊時,帶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奧維德的《變形記》,我們隊裏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致它像一卷海帶的樣子。後來別隊的人把它借走了,以後我又在幾個不同的地方見到了它,它的樣子越來越糟。我相信這本書最後是被人看沒了的。現在我還忘不了那本書的慘狀。插隊的生活是艱苦的,喫不飽,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沒有書看,倘若可看的書很多的話,《變形記》也不會這樣悲慘地消失了。除此之外,還得不到思想的樂趣。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裏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我插隊的地方有軍代表管着我們,現在我認爲,他們是一批單純的好人,但我還認爲,在我這一生裏,再沒有誰比他們使我更加痛苦過了。他們認爲,所謂思想的樂趣,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用毛澤東思想來佔領,早上早請示,晚上晚彙報,假如有閒暇,就去看看說他們自己“亞古都”的歌舞。我對那些歌舞本身並無意見,但是看過二十遍以後就厭倦了。假如我們看書被他們看到了,就是一場災難,甚至“著迅魯”的書也不成——小紅書當然例外。順便說一句,還真有人因爲帶了舊版的魯迅著作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有一個知識可能將來還有用處,就是把有趣的書換上無趣的皮。我不認爲自己能夠在一些宗教儀式中得到思想的樂趣,所以一直鬱鬱寡歡。像這樣的故事有些作者也寫到過,比方說,茨威格寫過一部以此爲題材的小說《象棋》,可稱是現代經典,但我不認爲他把這種痛苦描寫得十全十美了。這種痛苦的頂點不是被拘押在旅館裏沒有書看、沒有合適的談話夥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間同樣寂寞,面對和你一樣痛苦的同伴。在我們之前,生活過無數的大智者,比方說,羅素、牛頓、莎士比亞,他們的思想和著述可以使我們免於這種痛苦,但我們和他們的思想、著述,已經被隔絕了。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麼他的第一個慾望就是學習。我承認,我在抵禦這種痛苦方面的確是不夠堅強,但我絕不是最差的一個。舉例言之,羅素先生在五歲時,感到寂寞而淒涼,就想道:假如我能活到七十歲,那麼我這不幸的一生才度過了十四分之一!但是等他稍大一點,接觸到智者的思想的火花,就改變了想法。假設他被派去插隊,很可能就要自殺了。
談到思想的樂趣,我就想到了我父親的遭遇。我父親是一位哲學教授,在五六十年代從事思維史的研究。在老年時,他告訴我,自己一生的學術經歷,就如一部恐怖電影。每當他企圖立論時,總要在大一統的官方思想體系裏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隻老母雞要在一個大搬家的宅院裏找地方孵蛋一樣。結果他雖然熱愛科學而且很努力,但在一生中卻沒有得到思維的樂趣,只收獲了無數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斷壁殘垣,收到一本名爲《邏輯探索》的書裏,在他身後出版。衆所周知,他那一輩的學人,一輩子能留下一本書就不錯。這正是因爲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國人的思想搞得徹底無味。我們這個國家裏,只有很少的人覺得思想會有樂趣,卻有很多的人感受過思想帶來的恐慌。所以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爲,思想的味道就該是這樣的。
<h3>二</h3>
“文化革命”之後,我讀到了徐遲先生寫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那篇文章寫得很浪漫。一個人寫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這樣浪漫。我個人認爲,對於一個學者來說,能夠和同行交流,是一種起碼的樂趣。陳景潤先生一個人在小房子裏證數學題時,很需要有些國外的數學期刊可看,還需要有機會和數學界的同仁談談。但他沒有,所以他未必是幸福的,當然他比沒定理可證的人要快活。把一個定理證了十幾年,就算證出時有絕大的樂趣,也不能平衡。但是在寂寞裏枯坐就更加難熬。假如插隊時,我懂得數論,必然會有陳先生的舉動,而且就是最後什麼都證不出也不後悔;但那個故事肯定比徐先生作品裏描寫的悲慘。然而,某個人被剝奪了學習、交流、建樹這三種快樂,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這種同情我爲那些被剝奪了“有趣”的人保留着。
“文化革命”以後,我還讀到了阿城先生寫知青下棋的小說,這篇小說寫得也很浪漫。我這輩子下過的棋有五分之四是在插隊時下的,同時我也從一個相當不錯的棋手變成了一個無可救藥的庸手。現在把下棋和插隊兩個詞拉到一起,就能引起我生理上的反感。因爲沒事幹而下棋,性質和手淫差不太多。我決不肯把這樣無聊的事寫進小說裏。
假如一個人每天喫一樣的飯,幹一樣的活,再加上把八個樣板戲翻過來倒過去地看,看到聽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贊成羅素先生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數的參差多態都是敏於思索的人創造出來的。當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贊成我們的意見。他們必然認爲,單一機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說,要讓大家“虛其心而實其腹”,我聽了就不是很喜歡;漢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我看來是個很卑鄙的行爲。摩爾爵士設想了一個細節完備的烏托邦,但我像羅素先生一樣,決不肯到其中去生活。在這個名單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軍代表,他們想把一切從我頭腦中驅除出去,只剩一本270頁的小紅書。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種程度的單調、機械是必須忍受的,但是思想決不能包括在內。胡思亂想並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絕新奇。
我認爲自己體驗到最大快樂的時期是初進大學時,因爲科學對我來說是新奇的,而且它總是邏輯完備,無懈可擊,這是這個平凡的塵世上罕見的東西。與此同時,也得以瞭解先輩科學家的傑出智力。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雖然自己總被擊敗,但也有機會領略妙招。在我的同學裏,凡和我同等年齡、有同等經歷的人,也和我有同樣的體驗。某些單調機械的行爲,比如喫、排泄、性交,也能帶來快感,但因爲過於簡單,不能和這樣的快樂相比。藝術也能帶來這樣的快樂,但是必須產生於真正的大師,像牛頓、萊布尼茲、愛因斯坦那樣級別的人物,時下中國的藝術家,尚沒有一位達到這樣的級別。恕我直言,能夠帶來思想快樂的東西,只能是人類智慧至高的產物。比這再低一檔的東西,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而這種低檔貨,就是出於功利的種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