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以上所言,不過是爲說明我們應當如何從語言的各方面去考慮與調動,以期情文並茂,音義兼美。這些辦法並不是什麼條規。
假若這些辦法可以適用於話劇的對話,大概用於電影的對話裏也無所不可吧?我覺得話劇的對話既須簡練,那麼電影對話就更應如此。有聲電影裏有歌唱,有音樂,還有許多別的聲響,若是對話冗長,沒結沒完,就會把琴聲笛韻什麼的給擠掉,未免可惜。話劇的佈景與服裝等無論如何出色,究竟是較比固定的,有限的。在電影裏,一會兒春雲含笑,嫩柳輕舞;一會兒又如花霜葉,秋色多嬌;千變萬化,匯爲詩篇。那麼,話劇的對話應當美妙,電影中不就更該這樣麼?在這圖畫、樂章、詩歌、戲劇交織成的作品裏,對話若是糟糕啊,實在大煞風景!我們有責任用最簡練精美的對話配合上去,使整部片子處處詩情畫意,無懈可擊!
從我看到的一些影片來說,它們的對話似乎還須更考究一些。有的片子裏,正是那句簡單而具有關鍵性的句子恰好使我聽不明白。原因何在呢?我想這不應完全歸罪於演員。句子原來就沒寫好,恐怕也是失敗的原因。在紙面上,那一句也許很不錯,可是字音的安排很欠妥當,像繞口令似的那麼難說,誰也說不好!臺詞須出着聲兒寫,也許有點道理。
更多遇到的是:本來三言兩語就夠了,可是說上沒完,令人掃興。本來可以用一兩個字就能解決問題的,卻偏要多說。還有呢,對話既長,句子又沒板沒眼,氣口兒不勻,於是後半句就叫演員“嚼”了,使人氣悶。我們要全面地運用語言,因而須多方面去學習。比如說,在通俗韻文裏,分上下句。我們的對話雖用散文,也可以運用此法。上下句的句尾若能平仄相應,上句的末字就能把下句“叫”出來,使人聽着舒服、自然、生動。在適當的地方,我們甚至可以運用四六文的寫法,用點排偶,使較長的對話挺脫有力。比如說:在散文對話之中插上“你是心廣體胖,我是馬瘦毛長”之類的白話對仗,必能減少冗長無力之弊。爲寫好對話,我們須向許多文體學習,取其精華,善爲運用。舊體詩詞、四六文、通俗韻文、戲曲,都有值得學習之處。這可不是照抄,而是運用。
是,是要善爲運用!有一次,我聽到電影中的一句歇後語。聽過了半天,我才明白原來是一句逗笑的歇後語,要笑也來不及了。爲什麼這樣呢?原來是作者選用了一句最繞嘴的歇後語,難怪演員說不利落,失去效果。這就是作者不從多方面考慮,而一心一意只想用上這麼一句。結果,失敗了!不要孤立地去斷定哪句話是非用不可的!要“統籌全局”,從多方面考慮。
總之,對話在電影中,不但要起交代情節的作用,而且要負起塑造人物的責任,“話到人到”。在語言上,必須全面運用,不但使觀衆聽得明白,而且得到語言藝術的享受,從而熱愛我們的語言。寫對話的時候,我們有責任爲演員與觀衆設想。在全面運用上,我只提到字音等問題,也沒有講透徹,至於如何使語言簡練,用字如何現成等等,就不多說了。再聲明一下,我的辦法不是條規,僅供參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