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福萊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5>1914年4月</h5>
德國大使館是卡爾頓府階地的一座豪華官邸,這裏是倫敦最優美的街道之一。在它對面,隔着綠樹成蔭的花園,有一座柱廊圍繞的圖書館,那裏是紳士和知識分子聚會的場所。後面的馬廄朝向林蔭大道,這條寬闊的街道從特拉法加廣場一直延伸到白金漢宮。
沃爾特・馮・烏爾裏希並不住在這兒——至少目前還沒有。只有大使本人——裏希諾夫斯基親王,纔有此特權。沃爾特不過是個武官,住在步行十分鐘距離的皮卡迪利單身公寓。不過,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住進使館內的豪華私人公寓。沃爾特不是親王,但他的父親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密友。沃爾特的英語說得跟老伊頓公學的學生一樣好,他也的確是從那裏畢業的。他在軍隊呆了兩年,又上了三年軍校,然後便進入外交界。他現年二十八歲,前途無量。
沃爾特不僅僅被大使這份工作的社會地位和榮譽感吸引。他滿懷激情,認爲服務於自己的國家是最高尚的使命。他的父親也有同感。
但兩人在其他問題上的見解大相徑庭。
他們站在使館的大廳裏,注視着對方。兩人個頭相當,但奧托更顯魁梧,他已經禿頂,留着老式的濃密髭鬚,而沃爾特則是時髦的短髭。今天他們都穿了同樣的黑絲絨外套,下身是過膝的馬褲、絲襪和帶扣的鞋子。兩人都帶了佩劍,頭上戴着三角帽。巧的是這種服飾正好是覲見英國皇室的正規裝扮。“我們這副樣子就像要上臺表演似的,”沃爾特說,“這種裝束真是可笑。”
“一點兒也不可笑,”他的父親說,“這是個很值得推崇的古老習俗。”
奧托・馮・烏爾裏希在德國軍隊裏度過大半輩子。普法戰爭期間,身爲年輕軍官的他在色當戰役中帶領部隊穿越浮橋。後來,奧托與年輕的德皇威廉交上朋友,成了他與“鐵血首相”俾斯麥決裂後轉而依靠的人之一。這段時間,奧托作了一份巡迴簡報,他遍訪歐洲各大都城,猶如蜜蜂採蜜般,吮吸着外交智慧的花蜜,並收集起來帶回自己的蜂巢。他信奉君主制,對普魯士軍事傳統情有獨鍾。
沃爾特也一樣富有愛國心,但他認爲德國應該成爲現代國家,實現人人平等。跟他父親一樣,他爲自己國家的科技成就感到自豪,爲勤奮高效的德國人驕傲。但他認爲他們還有不少東西要學——從自由的美國人那裏學習民主,從狡猾的英國人那裏學習外交策略,從時尚的法國人那裏學習高雅的生活藝術。
父子倆離開使館,下了寬闊的臺階朝林蔭大道走去。沃爾特將被引薦給喬治五世國王,這是一種特殊禮遇,儘管它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他這種初級外交官通常不會獲此殊榮,但他父親爲了推動沃爾特的職業生涯處心積慮,不惜託人牽線促成這樁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