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 格物致知 (第3/3頁)
囧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想,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真實的自己,一個是自己想要成爲的自己。後者總是給人一種狗一樣的印象,不管人們怎樣包裝和修飾它。大家忙了一週,無可奈何、精疲力竭地扮演完真實的自己之後,週末總得找個地方把另一個自己放出來遛遛。這件事需要一個對象和一個有觀衆的場所。場所自然是咖啡館比較合適,因爲在這裏你怎麼表演都不爲過,畢竟有很多同類和見怪不怪的服務人員在這裏。對象嘛,則需要慎重選擇,最好能找到一個心有靈犀、需求跟自己相契合的,這樣一場演完,兩個人的目的都達到了。這不失爲一個釋放壓力的絕佳方式。
這種方式又有點像是小女孩玩兒的過家家:每人扮演一個角色,該角色甚至還帶有比較完整的背景設定。大家再商量出一個劇情來,這個劇情只需要有開頭,後面就是大家順其自然地表演下去了。我小時候,街坊的小女孩非得要跟我扮演夫妻,但我覺得窩在父母都不在的家裏頭玩兒這個蠢極了,我作爲一個男孩,就算要玩兒也得有人看着纔有趣,否則就好像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而女孩則認爲這事兒當然得沒人的時候玩兒,具有相當的私密性,是兩人可以堅守一生的祕密,否則還玩兒個屁呀。而我當時則在想:既然沒人看,何不乾脆就做些見不得人的事好了。
——可惜年紀太小,不知道能做些什麼。可見,過家家和喝咖啡唯一的區別就是你現在需要觀衆了。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見兩位咖啡館老闆討論開店心得,一個說人們去咖啡館是爲了讓自己開心,另一個說人們去喝咖啡是因爲想要減壓。
這些人活在天上,開店,卻不來聽聽好顧客(指我而言,筆者注)的真實聲音,反而在那裏大談哲學層面的經營心得。要我說,人去咖啡館只有兩個目的:一是演戲,一是看戲。前清有一種子弟書館兒,八旗子弟自願交錢上臺唱岔曲兒或者八角鼓什麼的,下面聽的亦要掏茶錢。店主東兩頭賺錢,但是得提供場地、伴奏和安保等服務,因爲常常有唱得太難聽的引起鬥毆。這大概是卡拉OK的前身,但開咖啡館的也不妨研究研究,怎樣針對這兩種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像我常去的這家就很好,因爲他們在六張四人臺和兩人臺所環繞的一個角落裏放了一張單人桌,坐在這裏,大半個咖啡館盡收眼底,且有着奇妙的收音效果:在嘈雜的人聲中,你看向誰,就能立刻清楚地分辨出他的聲音,真是棒極了。
我在南城的一家很大的咖啡館坐過一次,簡直糟糕透頂——他們竟然給客人提供一種可以推拉的屏風,這不是瘋了嗎?客人來這裏就是想讓別人聽見他們聊什麼,我拿人格擔保——儘管我的人格也不怎麼值錢。你若不信可以去觀察:假設你們是開門第一桌客人,則第二撥客人來了肯定在你附近選一個桌子,最多隔一桌,而不是去偏遠的角落揀個齊楚閣兒坐下。此乃本能驅使,不然他們來幹嗎呢,喝四十塊錢一杯的袋泡茶嗎?而那家店竟然提供一個推來推去的屏風,裏面的人一下子沒了觀衆,外面的人也沒法格物致知,還會忍不住把裏面想象成一個切痔瘡手術的血腥場面。想到此處,筆者寫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