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憤怒的獅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嘉佑六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佑七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爲包孝肅。
包拯審案明察,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包公”之名。
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身後成爲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後世將他奉爲神明崇拜,認爲他是奎星轉世。
南宋和金朝時已有以包拯爲主題的故事,小說和戲曲,元劇中有大量包公戲,後有小說《包公案》流行於世,有《包拯集》《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關於包拯的故事太多,最早的是《三俠五義》,後有《七俠五義》《包龍圖》《新鴛鴦蝴蝶夢》等故事並改編爲影視劇。
故事中另一位主角便是南俠展昭,要知道北宋重文輕武,貪官污吏橫行,在《三俠五義》中虛構角色中有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他們都是行俠仗義的英雄豪傑,而展昭被包拯所折服,在故事中展昭被宋仁宗封爲四品帶刀護衛,賜“御貓”稱呼,引起另外五俠不滿,他們在江湖中稱爲五鼠,尤其是錦毛鼠白玉堂處處找展昭麻煩,原因是“御貓”這個稱呼。當然他們都被包拯的人格魅力所傾倒,成爲包拯懲惡揚善的助手,加上宋仁宗對包拯的信任,包拯斷案公平正義從而爲後世傳頌,宋仁宗也成了一代明君,仁君並以仁君形象出現在民間故事與後世影視劇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論包拯與宋仁宗趙禎之間的君臣關係能夠和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君臣關係有一定的可比性。
歷史上魏徵,包拯都是一代名臣,忠臣和賢臣,兩人都遇到一代明君,兩人都是敢於直言勸諫,指出君王過失的人。只是最後的結局略有不同,這與皇帝性格,爲人處世,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周邊各國的軍事力量,唐宋兩朝對侍武將,文臣態度上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