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憤怒的獅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縱觀明朝末年,從天啓至崇禎兩朝共有五十多位名臣名將,他們在歷史評價中褒貶不一,有的人青史留名,萬古留芳,有的人臭名昭着,爲此後世也有認爲大明王朝應該比其它王朝有更多的機會沿續江山,可惜從明太祖制定的祖制尤其是養宗氏政策開始就爲大明滅亡埋下禍根。明朝滅亡最大的蛀蟲就是皇親宗室,其次明朝是歷代官員俸祿最低的,也是明初官員貪污的重要原因,到了中後期變本加厲,崇禎時期國庫沒錢,官員富得流油,崇禎拿不出糧餉,也是明朝滅亡主要原因,經濟崩潰亡國是必然的。
明朝最後兩位名臣是孫承宗和孫傳庭,這兩位一位是民族英雄,一位明朝最後一位名臣。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保定高陽人。中國明末大臣,民族英雄。萬曆三十二年孫承宗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又升中允,歷任諭德,洗馬。
明熹宗天啓元年以左庶子充日講官,進少詹事。天啓二年,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自請督師山海關外。汰逃將,肅軍紀,在關外四年前後收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開屯田五千頃,歲入十五萬。
天啓五年因柳河之役失敗受魏忠賢黨排擠而求歸,崇禎二年在己巳之變中復職。於通州,山海關抵禦後金。復永平等四城,因功加太傅,辭不受。崇禎四年再出關整飭松山,錦州軍務。同年冬,明軍在大淩河之戰中失敗後他因主張修大淩河城召釁辱國喪師,而免官閒住。
崇禎十一年率家人守高陽城抗清,城破被俘自縊而死。孫承宗打造的山海關防務和關寧錦防線在此後的20餘年間,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未能打破這道壁壘森嚴,佈防嚴密的軍事防線。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山海關關門寧靜,狼煙不舉。基本穩定了京師東大門和遼西走廊的軍事形勢,其着作有《高陽集》《督師全書》等。
在這要說明一點,宦官魏忠賢,人稱九千歲,別看魏忠賢手段兇殘,但他明白自己只是朱由校身邊的一條狗,一切權力來自朱由校,是最不希望朱由校死的人,也最明白遼東戰勢需要的是錢糧,在這點上魏忠賢從不拖欠遼東糧餉。
而針對孫承宗可能以爲他是東林黨人,東林黨人是一羣什麼樣的人,創立者左光斗等人始於江南東林書院,早期的東林書院人也許有救國爲民的想法而入朝爲官完全是另一副嘴臉,內鬥不斷,不顧江山,天下百姓。明末有句話只知東林黨不認帝王之說,在這種背景下孫承宗,孫傳庭,盧向升等人也不得不與東林黨搞好關係或被逼加入。
孫傳庭字伯雅,號白谷代州振武衛人。明朝末年大臣,孫傳庭於二十七歲中進士,歷任永城知縣,商丘知縣,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司郎中。因不滿魏忠賢專權而棄官歸鄉,賦閒近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