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劍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爸爸,我是娥娥。吳娥拿起手機,撥通的第一個電話,就是給爸爸的。吳娥後悔沒把電話簿上傳到手機雲盤,手機一丟,整個世界就失聯了。幸虧爸媽的電話記得牢牢的。聽到陌生電話,爸爸毫不猶豫地接通了,聽到是女兒吳娥,爸爸驚喜中帶着抱怨說,娥娥啊,可把你媽嚇壞了!你是被什麼風吹走了啊?!“帕米爾的風”,有這麼厲害嗎?
爸爸也知道“帕米爾的風”。但爸爸所說的,顯然不是柯克紙的網友。爸爸並不知道女兒與柯克紙分開了,當然無從知道柯克紙在帕米爾高原有個網友,而且影響着女兒的婚事。爸爸至所以知道“帕米爾的風”,就是關注女兒獲得的邊疆知識。今天割什麼風呢?這是爸爸的習慣問候。爸爸知道了阿克陶天氣分兩種,就像人的心情有對應的“兩分法”一樣。
八月份剛到阿克陶時,吳娥忙於開園建班工作,難得有充足的時間跟爸媽聊天。吳娥雖然參加幼兒園工作幾年了,但她剛到阿克陶,發現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包括教學常規,包括語言習慣。作爲支教老師,吳娥發現阿克陶的幼兒園與內地小城完全不同,首先是語言交流的問題。爲此,阿克陶的幼兒園,教說話是主要內容,爲此和孩子們玩遊戲的時間大爲縮水。在內地,這環節就是多餘的。當然,教說話,也多是以玩遊戲的形式進行,也是寓教於樂。
吳娥帶的是中班,孩子們的國語水平參差不同,好在幼兒園每個班除漢族老師外,還有民族老師。這些民族老師也非常努力,每年都要進行國語水平過關考試,如果不過關就得轉崗,成爲其他服務崗幹部。爲此,年長一些的民族老師非常重視普通話訓練,樂於跟支教的吳娥交流對話,以強化語感。
吳娥在北方的大學呆過,普通話不帶一點南方口音,爲此同學簡直不相信吳娥是南方人。但吳娥對國語水平的自信,受到阿克陶語言習慣的挑戰。
幼兒園的孩子每天要喫“三餐兩點”,這些都是國家免費提供的,爲此家長八點半準時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趕上幼兒園的早餐。每天早餐時,老師陪餐都要反覆開展感恩教育。早餐是麪包和牛奶,午餐是羊肉湯泡饢,晚餐是抓飯或牛奶大饢。開餐時,一羣孩子端端正正坐在幼兒園桌子前。城裏定居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乾淨整潔。而從牧區接來的孩子,則全都是黑黝黝的,彷彿一塊塊被帕米爾的曬過黑石頭。
看着這些黑黝黝的小牧民,吳娥總是忍俊不禁,樂不可支。吳娥說,寶貝們,大家坐端正嘍,下面我們開始用餐,這些糧食是國家免費爲我們提供的,大家一定要認真喫、喫乾淨,喫飯之前,大家先跟着老師念: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有溫暖的陽光,喫上牛奶和麪包,感謝國家感謝黨!
“我們的祖國的花朵,祖國有溫暖的陽光”,這兩句是吳娥自己加上的。幼兒園工作培訓中,只教了後面兩句,吳娥總覺得過於直接了,於是擅自加上兩句,覺得這樣孩子們念起來更自然。學校領導聽了也覺得好,就在園裏推廣了起來。
在開園的培訓中,工作隊反覆教導,幼兒園的最大任務就是學好國語。這番餐前的感恩教育,自然也是說國語。阿克陶的孩子跟內地一樣,也是三歲入園的,由於有不少來自牧區的孩子,剛開始許多孩子聽不懂餐前教育,民族老師就一句一句翻譯和解釋。很快,吳娥就發現民族老師把一句國語念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