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ei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過伴隨着國庫存糧的增加,劉盈已經開始放手各地的市場化官倉了,有存糧的大富戶們可以考慮在支付了足夠基建成本的前提下接手整座倉庫。
這些倉庫當初是順手建的,土地勘測做的不好,永備性也不夠,水泥牌號不統一哪哪都是問題,最先進的倉管思路本來就是要下放的。
百姓自主存糧有必要佔到國家儲備的相當比例,國家儲備才更爲有效,常平倉制度最重要的是價格制定權,而不是風吹草動都要國家親自下場。
這一套糧食金融手段在內的全套體系保證了在劉邦登基的八年內賦稅沒有明顯的波動,老劉或許不完全瞭解這麼做的意義,蕭何可不會不清楚。
所以劉盈從來沒有擔心過自己的地位,能玩轉這套體系的當然不只是他自己。
張良蕭何張蒼包括劉盈最傑出的幾個弟子基本都能搞明白。
可這些人,沒一個是如意或是如意一派的傢伙。
賬目上是國庫的全部糧食,然而劉邦的征戰用兵甚至賞賜,具體又有多少是從少府體系內撥備出去的那就不在賬目上顯示了。
表面上,劉盈把一切先進的技術都獻給了國家,任何人都可以拿來使用,可體系的實際運轉,除了張良估計不會有人有能力接手了,劉盈的女弟子們出師的時候,劉邦已經在老家唱大風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