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僅僅只是拿來打個比方以此勸誡梁惠王?
不好意思,我認爲孟子的意思就是那麼直白,不單單是尚書,肯定也是代表其他的書籍,你說他是指代,我說他也是指代,你爲什麼說我的指代不對呢?
孟子對於尚書表示只相信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這已經是很嚴重的一種說法了,差不多就認爲尚書裏頭沒幾句真話。
尚書如此,其他經典當中關於仁義與非仁義的篇章裏,孟子懷疑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袁樹認爲,孟子就是覺得《尚書》在內的經典當中有不足以被採納的情況,字面意義就是實際意義。
但是袁樹也在之後做了自己的解釋。
他認爲,這種情況或許並非是孔子本身主觀犯下的錯誤,更有可能是年代久遠、缺乏史料而犯下的錯誤。
畢竟武王伐紂那都是千年以前的事情了,距離孔子那個時代也有好幾百年,孔子搞不清楚當時真實的情況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在客觀因素的影響下犯下了這些錯誤,難道是不可能出現的嗎?
“聖人也是人,聖人也會犯錯誤,更何況是史料記載不全而犯下的錯誤,秦火以後,經典散佚,難分真假,遂有今古文之爭,過往千年,出現這樣的事情不也很正常嗎?
這對於吾輩士子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吾輩當勇於發現先賢的錯誤,糾正先賢的錯誤,在先賢的基礎之上發揚光大先賢的學說,而不是固步自封,抱着先賢的言論就當作至寶,不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