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外界的質疑袁樹當然知道。
他當然知道釣魚還要打窩、捕鼠還要誘餌的道理,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更何況人呢?
想要讓一大羣人上鉤、成爲自己的擁躉、死心塌地跟着自己走,用良知作爲武器蕩平黑暗,所需要的不單單是學說和情緒,還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果。
致良知,真的能讓我們重塑精神支柱、擺脫迷茫和焦慮嗎?
當然可以。
到這個地步,袁樹就要宣揚“性善”論了。
自春秋戰國時,就有人性善和人性惡這兩種言論,一些人覺得人性本善,一些人覺得人性本惡,他們各自看到了足以佐證自己學說的事實,所以各自對各自的看法深信不疑。
到了獨尊儒術的時候,儒家學派裏的另類——荀子也因爲人性惡的言論而被刻意的否認、批駁,不受廣泛的認可,性善論大行其道。
這一理論認爲人性本善,後天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會人們辨別是非,進一步培植自己的善念,不要讓善念用錯了地方。
而基於這一理論,袁樹自然可以由此而上,從性善論引申到致良知——良知本存於心,不需要特別的教育干預就天然存在,我們所要做的事遵循本心的良知,順着良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