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下一個程序就是答辯。
主答辯提問:“定律是不是路?”
方迪回答:“不是。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經驗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規律的。”
一位答辯委員問:“我們不需要學習前人的經驗嗎?人類不是在一代一代的知識積累中得以進步的嗎?這是兩問一題,並作一題回答。”
方迪回答:“知識包括了定律和經驗,但現在討論的主題不是給知識劃分範疇,而是討論經驗與因果律的關係。見路不走是不唯經驗、教條,不是排除經驗、教條,不唯就已經包含了學習、借鑑。任何一個成功的經驗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見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學的思維,不表示路就沒用了,對於不能理解見路不走的人,見路就走也不失爲一種方法,至於能走到哪裏就得靠碰運氣了。人是懶於動腦、勤於動心的,喜歡把某個條件放大爲成因的全部,這樣容易比照,容易獲得信心。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別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只有我具備了別人能做到的全部條件,我纔可能做到,而事實上我很難悉數複製別人的條件,只有根據我的條件去做我能做到的,纔是不脫離實際的。”
另一位答辯委員問:“見路不走,人怎麼出行呢?不看路標見路就走,實際生活裏有那麼傻的人嗎?如果沒有,你的命題還有意義嗎?”
這也是一個故意混淆概念和邏輯關係的提問,考的是答辯人的思維。
方迪回答:“如果事物都是肉眼能看到的,那就簡單了,相信誰也不會傻到不看路標見路就走。問題是很多事物是需要用思維的眼睛去看的,識別一條馬路簡單,識別一條思維的路就不那麼簡單了,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可比性。思維的認識方法,中國人叫解放思想,世界人民管它叫智慧,佛教稱之爲開天目,可見比肉眼的認識要困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