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2頁)
魯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回望上世紀的中國文學史,魯迅是矗立其中的一座大山。20世紀的上半葉,中國的各行各業都井噴出諸多偉大的人物,魯迅之名,就是那璀璨星空中的一個耀眼存在。甚至我們都很難想象,中國現代文壇如果沒有魯迅的參與,會是怎樣一件憾事;中華民族少了魯迅,又會是怎樣一種損失。
舉目古今中外,肩着黑暗的閘門負重前行如魯迅者幾稀,以鷹隼般銳利的眼光剖析國民性格如魯迅者幾稀,用投槍匕首般的文字直刺黑暗虛空勇敢戰鬥如魯迅者幾稀。是魯迅,體現了一個現代中國人所能抵達的精神高度,在他的精神光芒的照耀下,我們獲得啓迪,同時感到渺小。爲了獲得啓迪,我們要讀魯迅;爲了明白自我本身的渺小,我們更要讀魯迅。
關於魯迅的生平,大約不用筆者在此絮叨,讀者也都知曉,且本書所選《自敘傳略》對此也有論及,因而不再詳述。在這裏,我們只約略勾勒一下與其文學生涯有關的人生軌跡。
魯迅初名周樟壽,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一個書香之家,家境還算殷實,也可說是享受過一段時間闊少爺的福。然而世事多變,此等幸福並未享受幾年,他的家庭就突遭變故,家境一落千丈。他也因此過早地體會到了人生的坎坷、世態的炎涼。
十八歲那年,魯迅懷揣母親多方籌借而來的八塊銀元,隻身前往南京求學,並更名樹人,從此踏上一條漫長而又孤獨的旅途。二十二歲那年,他赴日本留學,異國求學,自然免不了遭受欺凌侮辱的眼光,然而作爲一種補償,他也有幸結識了一批良師益友。剛到日本他學的是醫術,後從文,此中轉變在其《藤野先生》及《吶喊·自序》兩篇文章中論說甚細。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併爲此奔忙終生,未曾懈怠。
回國後,魯迅在家鄉當了幾年教師。自1912年至1925年,他又在教育部當了大約14年的公務員,此後又輾轉於北京、廈門、廣州、上海等地,最終還是以寫作謀生,成爲專業作家。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病逝於上海。和他另外兩位高壽的兄弟相比,56歲而亡的他委實算英年早逝。
臧克家先生曾有詩道:“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生命總有盡頭,精神的穿透卻無止境,在時光的汰洗之下,魯迅的精神,愈益彰顯出其可貴的質地,成爲中華民族永恆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魯迅的文字,是一塊塊疙瘩似的煤塊,不僅給人一種詭異的美感,其中蘊涵的精神能量和火熱的激情,更能讓每一個逼近它的人感覺到如炙如烤般的疼痛——這疼痛,是生命的覺醒,這疼痛,是精神的昇華。魯迅先生的文字和精神,是一筆任何人都能利用的寶藏。我們想讓更多的人能接觸這份寶藏,走近魯迅,夯實生命存在的根基,拔高精神標杆的尺度,因而精選魯迅先生的文字,輯成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