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爲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濫觴,屈原大夫恐不知——兩千餘年後一位拾掇着他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一句中“望舒”二字而成長起來的後世詩人,將一首詩篇《雨巷》擺進了中國現代詩歌博物館裏的不刊之位;而在這位後世詩人的墓碑上親筆題寫“詩人戴望舒之墓”的中國現代大文豪茅盾先生——則有機會慧眼如炬地在當時詩壇紛繁的星空中,找到屬於這位後世詩人的不朽之星象。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夢鷗,1905年3月5日,在西子湖畔的一個小康之家誕生,其母卓佩其有着較高的文化素養,這些爲日後戴望舒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戴望舒對文學的喜愛始於在杭州宗文中學求學的時代,那時他就和施蟄存、杜衡一起探討詩歌藝術、辦文藝刊物等。1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這段時期,英國頹廢派詩人道生和法國浪漫主義詩人雨果對他影響甚深,晚唐詩人傷感而纖弱的藝術氣氛也深深吸引了他,因而此時他的詩歌距離現實生活較遠,而帶有某種“泄露隱祕的靈魂”的特性。
1925年,因爲“五卅”慘案及之後的學生運動,上海大學被查封,戴望舒遂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此時他從浪漫派的身邊走開,轉而走向法國象徵派詩歌,如魏爾倫等詩人的作品,並且開始對一些法國象徵派詩歌進行翻譯,由此也極大地影響了他此後的詩歌創作。1926年春,戴望舒的詩歌開始出現於他和施蟄存合編的《瓔珞》旬刊上。可是政治事件頻發,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得戴望舒只能避離上海,先至江蘇松江,後抵北京,與馮雪峯、李霽野等人結識,並在《莽原》上發表詩作。1928年戴望舒回到上海,開始專心於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的生活,其間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峯一起創辦了《文學工場》。在這期間,他愛上了施蟄存的妹妹,爲了表達他深沉的愛情,戴望舒用充滿憂鬱的詩來表達他的感受。
1929年4月,戴望舒的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這本詩集集中展現了他早期象徵主義的詩歌創作,《雨巷》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這首詩受到了葉聖陶的極力稱讚,稱其“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一時之間廣爲傳誦,戴望舒也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
1930年3月2日,經由馮雪峯介紹,戴望舒參加了左聯成立大會,成爲左聯第一批盟員。不久之後,他因對某些文藝問題的看法與左翼作家有分歧,不滿意於無產階級文學及其創作題材的狹窄和藝術的貧弱,開始轉向於表現自己的另一種藝術潮流。1932年5月,他參加創辦《現代》雜誌,領中國現代派詩歌之風騷。11月初戴望舒赴法國留學,先後就讀於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不過在留學期間,他並不喜歡去課堂聽課,而是在翻譯外國文學著作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當時翻譯的作品有《蘇聯文學史話》、《比利時短篇小說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說集》等,另外對西班牙很多作家的作品也有研讀。留法期間,他進一步領略了法國駁雜的藝術,由對象徵主義的熱衷而轉向對現代派、超現實主義詩人的推崇。從艾呂雅、許拜維艾爾等詩人那裏,他進一步體味了詩是一種心靈“難以把握得住的東西”的藝術觀念。1933年,戴望舒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他不斷用《路上小語》、《夜》、《獨自的時候》、《到我這裏來》向他心愛的姑娘表白自己的心跡,泣訴深沉的愛情。至1935年春天,由於他參加了法國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遊行,被學校開除,於是由巴黎回國。
回國後的1936年10月,戴望舒和馮至、卞之琳、梁宗岱、孫大雨等人創辦了中國現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即《新詩》月刊。1937年1月,戴望舒詩歌創作合集《望舒詩稿》出版。但《新詩》卻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這短短的10期,恰是現代派詩人、新月派詩人共同交流的重要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