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語淺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接着往後看,另一篇通訊引起了牛小強的關注。這篇通訊的標題是這樣的:“該如何化解國內企業遇到的困境?”
由於前段時間兵工廠遇到了經營困境,因此牛小強對這篇報道很是上心,他仔細的研讀起來。
1981年的中國雖然已經搞了兩年多的改革開放,但實際上仍舊處於很落後的階段,改革開放的成果並未對衆多國內企業形成多麼大的正面引導作用,許多大型國有企業仍然抱着舊思想經營,他們對於市場經濟根本就沒有一個全新的認知。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實行定額配給制,也就是所謂的計劃經濟。每位公民每個月的各類消耗品都有着明確的規定,比如說糧食、豬肉、做衣服的布匹、食用油等等,都是憑票供應,沒有供給票就算手裏有錢,你也很難買到這些東西。
那個時候的國有企業完全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由於原材料的短缺,他們生產的各類商品可謂供不應求,根本就不愁沒有銷路,基本是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去多少。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態度很自然的形成了滯後。
隨着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步轉變,國內的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一些有闖勁、有幹勁、有眼光的人,通過自己的打拼,一步一步的從家庭作坊幹到小型工廠,悄悄的蠶食着國有企業的陣地。
還有一些人則另闢蹊徑,他們不參與具體的生產事物,而是通過商品批發的方式,從國外進口民衆急需的緊俏物資到國內倒賣,牛小剛拿回家的那臺三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國內的。商販們只是轉一道手,就能賺到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
這些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可避免的對國內企業造成了影響,可惜的是這種負面影響卻被絕大多數的企業給忽視掉了。長期抱着鐵飯碗的他們還活在計劃經濟的美夢中,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鐵飯碗已經生鏽,很快就不能拿來喫飯了。
生產民用產品的企業遇到的問題目前還並不是太嚴重,因爲國內民衆對於日用商品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暫時還看不出太大的頹勢。真正受影響比較嚴重的是那些重工業企業,比如說距離牛家村不太遠的那家兵工廠,它就是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