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源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牛壯的幾個鄉親好兄弟,個個精神抖擻,手中緊握着那根陪伴他們多年的竹竿,竹竿的另一端則穩穩地撐着他們自制的葫蘆筏子。這些葫蘆筏子,是用村裏老人們傳授的手藝,將一個個飽滿的葫蘆綁紮在一起,再鋪上木板製成的,既輕便又結實,是他們平日裏渡河捕魚、如今搜尋失蹤者的得力助手。
他們像一羣勇敢的探險家,懷揣着對生命的敬畏與希望,順水在黃河兩岸緩緩前行,眼神中閃爍着堅定與焦急交織的光芒。這不單單是一次簡單的搜尋,更是一次對親情、友情和鄉情的深刻詮釋。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無論生死,都要把失蹤的鄉親找回來,給家人一個交代,也給自己一個安慰。
他們的搜尋重點鎖定在黃河兩岸的灘塗上,這裏是溺水者最後的歸宿。每當黃河無情地吞噬了某個生命,不論那人是生是死,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被洶湧的河水最終沖刷到這寬廣的灘塗上。在這片看似平靜卻又暗藏危機的土地上,每一寸沙土都可能承載着某個家庭的希望與絕望。
黃河的灘塗,與其他河流的灘塗截然不同,它有着自己獨特的形態與故事。有些河段的灘塗寬闊無垠,彷彿是大自然特意爲黃河準備的一個巨大的緩衝地帶;而有些河段,則因爲以往黃河氾濫時修築的防洪大堤,使得灘塗變得狹窄而崎嶇,彷彿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交鋒後留下的痕跡。這些防洪大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沿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但也無形中改變了黃河的自然流向與灘塗的分佈,讓搜尋工作變得更加艱難與複雜。
黃河兩岸歷史遺留下來的防洪大堤,有些河段其實離河流很遠,有的大約有三四華里的樣子,大堤以內的地方都統稱叫黃河灘,黃河灘自然是常常被黃河氾濫侵擾。由於黃河是條放蕩不羈的河流,時常隨心所欲地向兩邊滾來滾去,所以河流離大堤的距離經常變化,有時河流離大堤遠些有時近些,有時甚至河流緊挨着防洪大堤滾滾流淌,人們雖然看着驚恐不已但毫無辦法,只有加固大堤防範決口。
據說在大清乾隆年間朝廷規定黃河灘裏不能建村住人,但規定歸規定,黃河灘裏有大片的肥沃土地,農民視土地爲生命豈能放棄?再說人們以前好幾輩子都住在黃河灘裏,不住在黃河灘裏搬到哪兒去?朝廷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認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規定也就逐漸消失了,所以黃河灘裏逐漸就出現了不少村莊和人口。
不過,朝廷有個不成文兒的法規,就是黃河灘裏莊稼被淹了,或者黃河漲水把黃河灘裏的村莊淹了,甚至淹死人了,一概不準怪罪朝廷,一律不準向官府訴苦求援,統統由黃河灘里居住的老百姓自行解決。好像生活在黃河灘裏的老百姓不屬於這個國家的人兒似的,但是每年每季凡是耕種黃河灘裏的土地,都必須向官府上交皇糧,按耕種面積繳納一斤都不能少,這些老百姓也都無奈地認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聽話溫順的老百姓很早就知道天下的土地都是朝廷的,黃河灘的土地自然毫無疑問也是朝廷的,向朝廷上交皇糧也是應該的。
不過,朝廷雖然對老百姓的死活並不在意,但對黃河還是不敢掉以輕心的。
據說歷史上不少朝代的王公大臣甚至皇帝,曾經腳步踩過黃河大堤的泥土,以示對黃河安危的重視,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明白“黃河安天下興”的道理。雖然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明白“黃河安天下興”的道理,但如何使“黃河安天下興”,清正的朝代與腐敗的朝代做法兒就不一樣了,不說讀者心裏也清楚。有些朝代也確實爲黃河的安全投入過不少銀子,歷朝歷代並且像模像樣兒地設有管理黃河的專門機構,但讓老百姓喪氣的是歷朝歷代都沒使黃河安全起來,許多年來黃河決口氾濫的次數都數不過來,淹死的百姓和牲畜無法計算。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朝廷下設的管理黃河的機構不作爲,把銀子很少用到黃河的事情上,而是把銀子用到了與黃河不沾邊兒的腐敗產業上了,或變着法子裝進了自己的腰包,供其揮霍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