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雕刻在鐘樓上的宿命 (第1/4頁)
趙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巴黎聖母院是因爲雨果而著名?還是因爲它的建築本身?
一定是因爲這座建築本身,因爲它在西方建築史上,是哥特式建築的經典,也是哥特時期第一座追求高聳向上的動感的教堂,後來成爲了歐洲很多教堂的範本。
而我卻是從雨果那裏,知道了這座悲傷的聖母院。那是一個關於宗教、愛情,以及善與惡的故事。雨果把它創造了出來,便成爲了文學中的永恆。所以我寧可認爲是雨果創造了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給了我們他心目中的那個教堂的樣子。還有敲鐘人。
書上說,哥特式建築是十一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十二到十五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它的特點是,無論建築的外觀還是內部空間都追求一種輕盈、飛昇的強烈動感。
記得第一次讀到“宿命”這個詞彙,就是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我被這兩個字深深震撼。但是卻不懂宿命的真正含意是什麼。宿命究竟意味了什麼?命運是可以掙脫的嗎?或者,命運是自己能掌握的嗎?
書上說,十二世紀以後歐洲宗教發展到最鼎盛的時期,於是,被籠罩在濃郁的宗教氣氛中的人們,虔誠地祈禱,並迫切希望着能與天上的神靈更接近。於是那些善解人意的法國建築師們,便適時地也是媚俗地,找到了那種符合宗教精神的建築方式。那就是在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更加高聳入雲的結構,以滿足人們縮短與上帝距離的需求。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這部小說開始的部分說,許多年前,當本書的作者造訪——或者說得恰當一點,當他研究聖母院的時候,他在兩座塔樓之一的暗角上,發現了這個用手刻到牆上的字:‘AN’AГKN(希臘文,意爲命運或者定命、命數)。
哥特式建築體現了技術與神學以及美學的最完美結合。整座建築幾乎不用牆壁,骨架立面之間是一個個又高又大的窗子,衆多帶有密肋的拱頂、尖卷、飛扶壁和巨大的窗孔構成一個龐大而輕捷的有機體,形成教堂的輕捷與高聳。這是建築學中的一種怎樣的人文學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