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納夫人的波希米亞傳奇 (第4/7頁)
趙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六年中,伊莎貝拉和貝倫森幾乎沒有聯繫,直到1894年後者出版了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畫家》一書後,才收到了來自加德納夫人的一封讚賞信。六個月後,他便在倫敦爲加德納夫人收購了波提切利的《柳克麗霞的悲劇》,而後貝倫森成爲加德納夫人最重要的收藏顧問,並幫助她收穫了一系列非凡的藝術品。當然,依莎貝拉·加德納也依賴於自己的知識和感覺,她與貝倫森之間的通信證明了她審美的獨立性。因爲她不想收藏貝倫森向她推薦的一幅華託的油畫。他在信中提醒她,“華託是你的品位中唯一的空白。”然而伊莎貝拉回信說:“你一點也不瞭解我對華託的認識。我沒有你說的那種‘空白’。我其實非常欣賞他,但不是按照提香的方式喜歡他。你難道不認爲用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優秀的作品嗎?”
在收購了倫勃朗1929年的《自畫像》,以及提香、委拉斯貴茲的作品後,加德納夫婦突然意識到,他們當時的住房已經容不下他們收藏藝術品的野心和速度了。他們需要更大的空間,於是他們有了想要建一座博物館的計劃。伊莎貝拉原本打算將燈塔街的兩幢房子連在一起,但又覺得也許買地建一所新的建築纔是更明智的選擇。而對於加德納夫婦即將建造的芬威院來說,那幅倫勃朗的繪畫應該就是奠基石,因爲這是第一幅加德納夫人爲自己的博物館購買的鉅作。
加德納夫婦所以被這片曾經的沼澤地所吸引,是因爲這裏已經被景觀設計師奧姆斯特德打造成一片時尚而迷人的地帶。慢慢地,這片波士頓的新地變得昂貴起來,不久後交響樂大廳也落戶於此。然而真正吸引加德納夫婦的,是這片土地的平坦和開闊,他們可以平地而起一座獨立的建築,而這座建築的四面牆山都可以照見陽光。
想不到這個關於芬威院的夢想,轉瞬就成爲了一份沉重的責任:一場意外,讓伊莎貝拉感知了生命的脆弱以及來日無多。1898年12月10日,傑克·加德納因中風突然亡逝,這一悲劇讓伊莎貝拉意識到,她必須加快建造博物館的腳步。
從此她全力以赴投身到她和傑克的這個曾經遙遠的夢想中,僅一個月後便購得了目前博物館所在的這塊土地。失去丈夫的痛苦讓伊莎貝拉一心一意地投身於芬威院的建設中,而1899年動工的時候,加德納夫人已經59歲了。
加德納夫人自己設計了自己的芬威院。建築的靈感來自於1897年的威尼斯之旅。這座房子按照十五世紀威尼斯宮殿式的風格建造,不過她要讓這幢樓房的外牆衝內,從而營造出一個到處是花朵、橄欖樹和噴泉的優雅庭園。自然的光線從玻璃天井傾瀉下來,讓整個庭院沐浴在不斷變化的景象中。對伊莎貝拉來說,自然的光線比什麼都重要。
在芬威院,她所追求的不僅僅是豐富的收藏,還有整座建築那種令人賞心悅目的韻味。她要三層樓面的所有展廳都能看窗外的花園,甚至能感受到那裏絢爛的芬芳。這座建築磚石結構,許多建築材料如石柱、門道、陽臺一類,都是加德納夫婦從歐洲買來並融入到建築中的。
爲此加德納夫人頻繁前往芬威的工地視察,在那裏規定每個建築元素所在的位置。她親自拿着油漆桶爬上梯子,並不厭其煩地向工人解釋她想在庭院中創造出怎樣的氛圍。她毫不退讓地拒絕任何鋼架結構,與建築檢查員激烈地斡旋。最終事實證明了加德納夫人正確——符合文藝復興時期建築規則的結構纔是最最穩定的。
在建設過程中,加德納夫人的計劃永遠在改變,而所有的改變都要重新繪製圖紙。她隨時隨地迸發出來的靈感,讓樓梯兩次建好又兩次被拆除。成箱從歐洲進口的建築石料堆放在倉庫裏,由加德納夫人本人決定它們被打開的順序。
儘管諸多挫折以及各種複雜的環節,加德納夫人還是在1901年11月18日(很奇怪,竟然是一箇中國的幸運日)搬進了芬威院,四樓是她的私人住所,她一直住在那裏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