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位教士,叫作摩根·柯羅威,土生土長的伯靈頓人。父親是牙醫,母親是當地頗有名望的慈善家,兩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所以他從小便立志成爲一名傳教士。
從柯羅威教士唯一留存的照片來看,他個頭不高,肩膀卻很寬闊,雙肩之間的小圓腦袋像是一枚滑稽的橡子兒。這枚橡子兒上綴着兩撇無精打采的八字眉,眉毛盡力向兩側撇去,幾乎和健茂的絡腮鬍子連綴在一起。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一雙湛藍色的細長眼眸,始終散發着頑童般的光芒,感覺他對整個世界充滿豐沛的好奇,從未厭倦,也從未長大。
正因爲如此,所有的朋友都認爲柯羅威教士是個虔誠而善良的人,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兒異想天開。
比如他經常在佈道前用教堂的管風琴彈奏拉格泰姆——一種剛剛流行於新奧爾良的黑人音樂,或者在《聖經》裏夾入托馬斯·納斯特的諷刺漫畫明信片,分發給信衆。他甚至學過捷格舞和拖步舞。總之一切世俗的流行藝術,柯羅威教士都有興趣帶進教堂嘗試一番。很多人覺得這實在太離經叛道,不過柯羅威教士很固執,他對這些意見統統置若罔聞,繼續我行我素。
“我應該遵從我的內心,因爲上帝最瞭解它,它最瞭解我。”柯羅威教士固執地說。
在他四十五歲生日過後的第三天,柯羅威教士接到了一封來自美國公理會差會的藍白信函。美國公理會差會負責海外傳教事務,每年都向東亞、南亞、中東和非洲派遣許多傳教士,去開拓上帝的領土。這一年,柯羅威教士的名字赫然出現在中國派遣推薦名單上。推薦人認爲他信仰堅定、性格強韌、頭腦靈活,是去東方傳教的最佳人選。
當時去中國傳教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據說那裏衛生條件非常差,氣候不好,當地人充滿了敵意,教士死亡率很高。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很難踏入那片荊棘之地。
柯羅威教士小的時候,在伯靈頓的公立圖書館讀到過一本《馬可·波羅遊記》。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描繪的蒙古草原,像是一片飄在落日邊緣的晚霞——神聖、神祕,並且遙不可及。現在看到這封信函,柯羅威教士天性中屬於孩子的那一部分突然甦醒了,跳着叫着,伸出手想去抓住天邊的彩霞。
於是,柯羅威教士抑制住內心的雀躍,拿起鋼筆,決定接受這份使命。他對於神祕的東方一直懷有強烈而矇昧的好奇,這次前往中國,到底是爲了散播主的福音,還是想滿足好奇心,連他自己都無從分辨,抑或兩者兼有。
那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會在真正的草原先入地獄,再上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