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D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瀛洲國爲緩解失業引發的社會動盪,大搞碩博擴招,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師、碩博士生迅速湧向有限的論文核心期刊,爲了發表各顯其能。
“能發表”就意味着在教育體系中可以活下去,論文的質量內容沒人關心。論文,成了假借文化名頭的一種製作,一種熟能生巧的玩意兒,和木匠鐵匠工人出活兒計件沒有分別。
可是,木匠鐵匠工人出的活兒還有基本數據的質檢標準,論文的質檢標準卻是主觀的,畢竟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誰的主觀是標準,誰就是論文的裁判員。教論文的導師,發論文的編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
一道令下,獨木橋上擠滿了從各省市拔尖而來的千軍萬馬。
那麼,在校就讀的碩士生、博士生如何能夠發表論文呢?投稿石沉大海,還不能一稿多投,一等就是三個月。那麼一年四個三個月,說明有四次機會,那麼,四次機會一定都是機會嗎?那麼,再一個四次又是一年,機會就是機會了嗎?沒人等得起。
瀛洲國全日制博士生生活補助一千五百塊瀛洲幣,三年後停發。瀛京物價飛漲,房價躍至五萬一平米,獨具特色的學區房十二萬一平米。一家人想要在瀛京整租一套六十平米的房子,一個月至少六千瀛洲幣。
遍看瀛洲國,各行各業的最高領導已經幾乎都是喬增德這一代黃金大學生大碩士大博士。瀛洲國爲保證黃金一代的生活水準,爲喬增德這樣的“人才”提供永久免費居住的房子,不必還房貸,他們賺的錢幾乎沒有任何漏出去的地方。
不光沒有漏出去的地方,還有長着腿的大包小包搶着往他們家飛呢。而且,不管他們是活着還是死了,他們的着述都將如永動機一般,晝夜爲他們的子孫後代積累財富。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爲師有道,社會理應尊重,那麼,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卻遭遇饑荒,大興批鬥,信奉“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權力不用,過期作廢”的喬增德們,是承載得住“道”的“師”嗎?徹底反着“傳統”的他們半道上遇到了樊崇峻們,幡然悔悟過嗎?
飢餓帶來了創傷,創傷未曾治癒,帶來了貪婪,一飛沖天無往不利,貪婪無可遏止。